军事地理学

更新时间:2023-05-16 21:46

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和在军事上利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等提供依据。通常分:(1)普通军事地理学,即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2)区域军事地理学,包括某一国家(地区)或战区军事地理等。(3)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包括海洋军事地理、空军地理、火箭军事地理、后勤军事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

军事地理学按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理论军事地理学和应用军事地理学。理论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军事地理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学科体系;研究和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研究和揭示军事地理保障和军事地理资料编纂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等。其目的在于揭示、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规律,为指导军事行动和军事地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军事地理学是指围绕特定军事目的,研究军事应用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包括专题军事地理学和区域军事地理学。根据某一军种、兵种或军事职能部门需要,研究特定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主要分支学科有:①战略地理学。研究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分析战争形势和特点,拟订战略方针和计划,进行战争准备与实施作战等提供地理依据。②战役地理学。研究战役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区域地理环境对战役活动的影响,以及在战役活动中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条件的规律,为战役军团进行战役准备和指导战役实施提供地理依据。③战术地理学。研究战斗行动与战场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任务是探索战斗行动利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术和组织指挥战斗提供地理依据。④陆军地理学。研究陆军建设和诸兵种以陆地为基础的作战行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涉及部分海洋与空中作战的地理研究。⑤海军地理学。研究海军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海洋及其毗邻陆地的地理环境对海军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规律。⑥空军地理学。研究空军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以航空兵为主体进行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作战中的军事地理问题。⑦战略导弹部队地理学。研究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和运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⑧武装警察部队地理学。研究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⑨军事后勤地理学。研究军事后方勤务与地理的关系,主要研究军队后方指挥、物资保障、交通运输、技术保障、医疗卫生和后方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地理问题。⑩军事装备地理学。研究军事装备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_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地理学。研究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_军事水文地理学。研究军事行动与水文地理关系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河流、湖泊、冰雪、地表浅层地下水和海洋等水文地理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军事上运用水文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提供水文地理方面的科学依据。_军事气候学。研究军事行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气候学为军事服务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解决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中提出的各种气候问题,为军队建设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_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各历史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历史借鉴。_军事经济地理学。研究军事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任务是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军事经济活动中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军事经济活动和战争及军事行动的物质保障等提供科学的地理依据。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着重研究国家、战区和其他军事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目的是为军事区域划分、区域军事地理环境分析、战争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等提供地理依据。主要有:研究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与国家地理环境关系的国家军事地理;研究既定或预设作战区域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战区军事地理;研究边疆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边疆军事地理等。一个地区的军事地理研究内容通常包括:①地理形势。包括地区组成、地理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及其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地理特征及其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地位等。②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等。③社会状况。包括社会制度、阶级关系、对内对外政策、民族、宗教和人口状况、地方病流行情况等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④经济条件。包括工农业生产状况和布局、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战略资源等及其保障和支持战争的能力。⑤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管道的分布及其运输能力,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的分布和设施,通信设施的分布和保障能力。⑥军事要地。重要城镇、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分布和地理特征及其军事设施。⑦军事力量。武装力量的组成、装备、数量,以及兵力和兵器配置等。⑧历史战例。本地区军事斗争的历史状况及运用地理条件的借鉴。⑨评价。主要是有关本地区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可能产生的利弊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等。军事地理学从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军事后勤学等学科吸取有关战争指导与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作为军事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从军事测绘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水文学、军事工程地质学等学科中吸取有关研究成果,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提供资料、数据和研究手段。同时,军事地理学也为上述各学科提供军事地理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充实和完善其研究内容。军事地理学源于战争实践,是军事上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的理论概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自远古到19世纪中叶,是军事地理学知识的积累时期。由于武器装备水平和战争范围所限,研究内容主要是局部地表形态对作战行动影响与利用问题。中国古代早期的军事地理研究在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文献记载,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就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唐《通典・兵典》)的论述。春秋时期的《孙子》,以较多的篇章阐释了地理条件在军事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不同地理条件的用兵原则,被视为军事地理学的开端。战国及后来各时期的一些兵书中,已记载有各历史时期在水泽、谷地、森林进行水战、谷战、林战的战法,以及战车兵、骑兵、步兵等不同兵种在战时运用地理条件的原则。萌芽于春秋,盛行于唐、宋、明、清的地方志和一些武备秘籍中,还涌现出记述全国或某一地区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著作。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南宋吕祉等的《东南防守利便》,明代霍冀的《九边图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清代施永图的《武备地利》、李培的《灰画集》等。这些著作除主要论述各地区地势与用兵关系之外,还对战时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特别是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述了明代各地历史沿革、山川险易与历代用兵得失等军事地理内容,是规模最大和最系统的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名著。在古代世界其他各国的战史和军事论著中,也有不少战争与地理关系的记载和论述。如古罗马G.J.凯撒的《高卢战记》,记述了凯撒从前58年到前52年在高卢作战过程中,所遇到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及战时对地理条件的利用等。韦格蒂乌斯在4世纪末5世纪初撰写的《论军事》中,提出了骑兵保卫平原,海军保卫大海和河流,步兵保卫山岗、城市、平原和陡峭地形的用兵原则。18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军队编制、装备的发展,火枪、火炮和线式、纵队等战术在作战中的运用,地形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军事家的重视。如普鲁士J.A.R.von格腊韦尔特、英国H.H.E.劳埃德等人就提出了作战对地形有极大依赖关系的观点,甚至认为熟悉地形,就像学会几何学一样,可以准确地计算作战行动。19世纪30年代,随着战争理论研究的深入,地理形势分析成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普鲁士的C.von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地理要素列为战略要素之一;瑞士的A.-H.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将军事地理要素列为军事政策因素之一,设“军事统计学和军事地理”专节,综述军事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是军事地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逐步完善其学科体系的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为适应军事技术进步和作战的需要,俄、意、法、德、英等国相继出现了军事地理学专著,一些军事院校将军事地理学设置为重要课程,标志着军事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了以美国A.T.马汉为代表的海权学派、以英国H.J.麦金德为代表的陆权学派、以意大利G.杜黑为代表的空权学派。这三种根据全球战略受限于一定地理环境的思想所形成的学派,反映了侵略扩张和争霸世界的战略思想,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和从地理学上研究战略的理论基础,对西方军事地理学的发展曾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K.马克思、F.恩格斯和V.I.列宁对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与地理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如恩格斯在《波河与莱茵河》(1859)、《萨瓦、尼斯与莱茵》(1860)等论著中,阐释了“军事地理体系”和“军事地理形势”在国家间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和生产力,武器装备、作战行动与地理条件关系的论述,拓展了军事地理研究范畴。20世纪上半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研究战争与地理关系的战争地理学、研究国家防务与地理关系的国防地理学、研究军备与地理关系的军备地理学等方面的论著,形成了将军事地理学分为通论与特论两部分或分为普通军事地理学、专题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为适应陆、海、空诸军种、兵种在陆地、海洋及其上空与水下等广阔空间的作战需要,在军事地理学研究领域中,先后出现了陆战地理学、海战地理学、空战地理学。随着作战样式的变化、战争规模的扩大、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事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出现了战略地理学、军事后勤地理学、军事医学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反映了军事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已趋完善。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为适应军事科学的发展和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筹划海防、边防的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先后出现了多种有关海防、边防斗争的军事地理著作。如关天培的《筹海初集》(1836)、徐家干的《洋防说略》(1887)等,都有沿海地理形势与筹划海防建设和海上用兵关系等军事地理内容;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1884)、何秋涛的《朔方备乘》(1858)、黄沛翘的《西藏图考》(1886)等,都有边疆地理形势与边防建设和凭险御敌等研究内容。在江南、湖北等武备学堂还开设有地势学课程,传授兵要地势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日本军队的侵略,先后出版有多种军事地理学著作,如游凤池的《兵要地学》、胡焕庸的《国防地理》(1938)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军初期就开展了军事地理研究和兵要地志调查工作。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论持久战》(1938)等著作中,以及关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作战方针的文电中,对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以及战争、战役行动与地理的关系等,都作了极其精辟的论述。20世纪中期以后,是军事地理学同现代科学技术、军事学术和地理科学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新的阶段。其主要特点和标志是:为适应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政治、军事斗争需要,对全球、大区域或国家范围进行的军事地理研究,出现了现代地缘政治和超级大国、军事集团的战略地理研究著作;随着核武器、远程武器的发展和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军事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从整个地球扩及外层空间,出现了以研究核战争与地理关系和空间军事地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门论述;随着航天、遥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学科集成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使军事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军事地理学研究,主要是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重点探索现代战争与地理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总参谋部和各军区、军种、兵种,以及一些军事科学研究单位与军事院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军事地理学研究、教学和军事地理资料编纂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事地理的研究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198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地理学会成立。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将军事地理作为一个学科收入其中,下设条目98个,初步确立了军事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同一时期,总参测绘局组织编纂了《军事地理学》,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地理研究的成果和资料,联系中国及其周边与世界军事地理形势,阐述了军事地理学理论与实际问题,带动了军事地理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将军事地理学、中国军事地理、世界军事地理分别作为单独学科收入其中,共设条目956个,进一步完善了军事地理学科体系,促进了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与此同时,大量军事地理学著作、教材和论文集等相继出版,军事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将之分为理论军事地理学和应用军事地理学两个部分,军事地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军事地理学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中央军委决定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地理学学科研究得到总参测绘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了军事地理学科领域大部分专家对近几年来军事地理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经过专家们辛勤耕耘,《军事地理学教程》等一批军事地理学著作相继出版,对推动中国的军事地理学发展和保障作战、训练与国防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和海洋与外层空间战略地位的提高,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将向世界范围的战略地理、海洋军事地理和空间军事环境扩展,将进一步扩充人文地理环境、大气物理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重点发展联合作战保障相关内容。各军种、兵种的军事地理理论及不同层次的军事地理研究成果,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军事地理学学科体系,使其更加完善。军事地理研究方法和手段,将因航天、遥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军事地理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应用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并实现一体化保障。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