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厚生

更新时间:2023-07-18 17:56

刘厚生(1921年1月—2019年5月14日),男,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戏剧理论家、评论家。生于北京,原籍江苏省镇江市,1931年移居上海。1938年10月入党,大专文化,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人物生平

刘厚生,男,著名戏剧理论家、活动家。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35年受左翼戏剧影响开始热爱话剧。

1937年7月,考取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第三届)导演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入四川江安。

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毕业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做了半年助教。

1941年2月辞职到重庆参加了由熊佛西张骏祥主持的中央青年剧社。其后八九年间,又先后在重庆、成都、上海、台湾等地的中电剧团、观众演出公司等话剧团体任演员、剧务、导演等职,从事进步戏剧活动。

1946年周恩来在观看了袁雪芬主演的越剧《凄凉辽宫月》之后召于伶和刘厚生谈话,指示应重视戏曲界工作,并特别指出越剧在群众中的重大影响。

1948年末参加了袁雪芬主持的雪声剧团,担任导演并主持剧务部。导演了《万里长城》《李师师》等戏,还代剧团邀请了冼群导演了《白娘子》一剧。

1949年解放后历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副主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副主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副处长、《上海戏剧》副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

1964年调北京,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任《戏剧报》副主编。

1979年任《人民戏剧》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

1985年起当选中国剧协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同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志》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2019年5月14日23时18分,刘厚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人物作品

在20世纪90年代,他平均每年看戏约在100台左右。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而渐少,但2009年前每年大约也还有50台左右。

自40年代起,陆续撰写了剧本、剧评、戏剧研究及散文等共约四五百篇,散见各报刊。他曾任四本昆剧《长生殿》顾问,曾推动了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和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等精品力作的诞生。当代最优秀的新创戏曲几乎都凝结了刘厚生的心血。 70年来,他笔耕不辍,著有《刘厚生戏曲长短文》《话剧情缘》《戏边散札》《剧苑情缘》《我的心啊在戏曲》等大量戏剧论著。

70余年里,刘厚生笔墨纵横,撰写的剧本、剧评、戏剧研究及散文等发表在各大报刊,出版有《刘厚生戏曲长短文》《话剧情缘》《戏边散札》《剧苑情缘》《我的心啊在戏曲》等著作。

代表作品

主要荣誉

2007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

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联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获“白玉兰特殊贡献奖”,成为22年来首位获得白玉兰特殊贡献奖的戏剧理论家、评论家。

2014年因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怎么办?》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特等奖。

2014年3月19日,中国文联在京举行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典礼,刘厚生获表演艺术成就奖。

人物事迹

1. 缴纳30万元特殊党费

2016年 7月1日,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看望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原秘书长刘厚生。李屹详细询问了刘厚生老人的身体状况,对老人笔耕不辍、坚持为中国戏剧事业做贡献表达了敬佩之情。刘厚生老人一向生活节俭,毕生积蓄都捐献给了中国戏剧事业。不久前,他又向党组织缴纳了一笔30万元的党费。看望期间,李屹为他送来了中组部下发的党费收据,并代表中国文联党组和文联机关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2. 为灾区捐款,为剧协捐赠图书资料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冰雪灾情时,刘厚生带头捐款5000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他和老伴为灾区捐出特殊党费1.5万元,2010年他和老伴又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1万元,2010年8月又为舟曲灾区捐款1万元。2010年他开始整理家里的图书资料,把整理出来的大量图书资料捐赠给剧协图书馆资料室,希望能为戏剧艺术留下珍贵资料。

3. 向中国剧协捐款50万元扩建图书馆

2011年“七一”前夕,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接到刘老的一个电话,让他来家里一趟。到了之后,只见刘老从床底下拉出一个纸箱子,打开里面全是现金。刘老说,箱子里的50万元是他要捐给中国剧协用以扩建图书馆的。老两口怕出意外,每次去银行只敢取两三万元回家,一次次来回才取出了这一辈子的积蓄。 ”6月23日,中国剧协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了简洁而庄重的捐赠仪式。两位老人的初衷是:“千万不要公开宣传。在剧协内部亦不必过多人知道。如上报文联党组,亦请尽量保密。总之我们不愿宣扬此事,这只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因此举办捐赠仪式是中国剧协分党组多次劝说、两位老人勉强同意的结果。中国剧协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捐赠仪式现场没有奢华排场,只有简洁大方。没有安排众多戏剧界人士和两位老人的亲朋好友参加,只邀请了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以及中国文联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潘和平,中国剧协分党组领导季国平刘卫红、周光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和协会年轻干部代表。但是捐赠仪式始终涌动着一股股暖流,人们把掌声一次又一次地献给两位为中国戏剧事业奋斗一生、晚年依然发挥余热的老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仪式。”李屹被现场的气氛深深打动。他说:“刘厚生老师、傅惠珍老师满怀深情地向中国剧协捐款50万元,用于协会图书馆资料建设和倡导戏剧界读书风气的善举,使我对两位老师更加充满崇敬,更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戏剧事业的拳拳之心,对中国剧协无限的深情,以及对协会建设和年轻同志的殷切希望。”

李屹说:“我到中国文联工作以来,每次和厚生老师接触,他朴实厚道、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长者之风,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厚生老师不仅在学识上令人钦佩,在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对待事业、对待工作、对待年轻同志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品格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李屹深情回忆了和刘厚生傅惠珍夫妇交往过程中自己的心灵感动。怀着同样的感动和崇敬,年轻同志们为二老送上了芬芳的花束。季国平、刘卫红等也表达着心中的感动,“两位老人非常节俭,每个月的支出也就在800元左右,最多的时候也不超过1200元。他们一直不请保姆,坚持自己买菜做家务。”每当人们劝说两位老人留下一些钱养老时,他们都淡然地说,国家给我们的工资花不了,这时候不用何时用!而此次捐款50万元,担心大家又劝说自己留钱养老,刘厚生傅惠珍夫妇特意在给中国剧协的信中提到:“我们的存款尚不止此数,考虑到今后有可能有其他意外(如住医院自费部分、自费出书等),故尚有余留,完全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了表示对两位老人的感谢,中国剧协为他们颁发了证书。两位老人淡淡地说:“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自然而然所做的。”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又一次感动了在场的人们。

刘厚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长期从事戏剧理论评论工作,并担任中国剧协领导,曾发表和出版大量戏剧研究著述。2010年,刘厚生开始整理自己收藏的图书,并陆续把整理出来的大量图书资料捐赠给中国剧协图书资料室。仪式后,刘厚生夫妇来到中国剧协图书资料室向大家介绍了书籍的收藏过程。其中一套《鲁迅全集》引起人们的关注。刘厚生思维清晰地说,那是上世纪40年代从许广平那里收藏的。大家说,老人把这么宝贵的书籍都捐赠了出来,足见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我们都是老党员,几十年来受党的培养教育,晚年生活安定幸福,理应对党有所报答!”在喜迎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91岁高龄的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和老伴傅惠珍致信中国剧协分党组,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并决定向协会捐款50万元人民币,希望用于扩建剧协小型图书馆,以推动戏剧界的读书风气。

艺术理念

上世纪50年代末,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给这句诀谚“唱好戏的,好唱戏的。懂得道理,才会唱戏。”加上了这样的注解:好的戏剧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人。“道理”指艺术道理,也指做人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厚生始终秉持对戏剧的那份挚爱,用自己的戏剧行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老人身体弯成了将近90度,曾经1米80的挺拔个子,如今看上去不足1米70。可腰虽弯,厚生老的“骨头”却还是一如从前,每当谈起他所钟情的戏剧问题,话匣子一开,他依然如故,敢说真话,不偏不倚。而这也正符合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实事求是。说到实事求是,长期以来,针对戏剧理论、评论的不景气现状,刘厚生始终心怀忧虑。“戏剧界的评论第一是少,从事评论的人少,剧评的数量也不够,而且从事评论工作,其中还有一些苦衷。戏曲本不景气,再去批评,可能是火上浇油。”刘厚生说,比如有很多地方剧团,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剧团,他们生存艰难,对于他们的一些剧作,即便有问题,大家都有些不忍,不能过分苛求,这造成了大家在说真话方面有点困难,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但刘厚生同时强调,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敢于说真话,理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践。好戏多了,批评的声音就自然不会畏首畏尾。“戏曲界一直是跟人民大众密切接触的,戏曲要利民,最要紧的一点必须拿出好戏。”刘厚生告诉记者,无论是国家院团还是地方剧团,一定要拿出好戏,不要总是瞄着城市,满足一些老观众、老戏迷的要求,更要走到田间地头,服务基层群众,要有组织地来做,不要唯利是图。对于戏剧界近些年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刘厚生从不避讳,而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也让他成为圈里人人敬重的评论家。 

工作原则

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杜高说,“他不仅是一位戏剧家,他的为人也受人尊敬。”刘厚生为中国戏剧事业作了大量贡献,他思想解放,又不失原则,既不僵化、又不激进,作为一位戏剧界的领导,他兼容并包,这让他能够得以团结大多数的戏剧工作者。杜高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据他回忆,在1985年举行的第四次剧代会上,那个时候戏剧界争论很多、思想斗争复杂,刘厚生作为那次剧代会的秘书长,带领大家团结持不同意见的戏剧家,会议开得很成功。“几乎每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跟我们商量,怎么分头去拜访一些外地来的戏剧家,如何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央政策,想办法更好地把戏剧界团结起来。”杜高说,特别在剧目评价方面,比如有个话剧叫《WM》,当时争论激烈,刘厚生却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不抹煞一些年轻戏剧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又不让一些过激的言论受到太多责难。在杜高看来,刘厚生的文艺思想是解放的、开明的、包容的,同时也像他的名字一样,是“厚生”的。对此,刘厚生却心存些许“遗憾”。在他看来,自己组织工作做得多,艺术实践却太少,以致于他对落在自己头上的许多荣誉都自言“愧不敢当”。而事实上,正是刘厚生在戏剧领域的组织得力,才助力中国戏剧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会。这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敢于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的精神体现。  

生活准则

生活上,刘厚生是一个简朴的人。粗茶淡饭、粗布旧衣,以书为友。刘厚生老两口退休比较早,积攒50万元非常不易,在刘厚生夫人拿出的一个破旧的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50万元的来龙去脉,本子上有几十元、几百元一笔的,也有1000多元的,除了他们的工资之外,就是一些稿费,就这样一点一点汇成了50万元。“我跟老伴没有任何开销负担,真是叫‘有钱没处花’,这是很自然的选择。”对于一直以来的慷慨举动,刘厚生如此轻描淡写,他甚至笑称“这当是处理后事了”。对于很多人都忌讳的话题,他说来却显得异常平静。而不能让他平静的是,很多搞戏剧的人不看书。“戏曲、曲艺、杂技这三样民族瑰宝,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从艺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尽管解放后办了各种戏校,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由于从小练功,学文化的机会较少,因此文化水平赶不上客观的需要。特别是戏曲界缺乏编导,本应从戏曲界生长出来,但因为文化层次低,长不出来,于是话剧界、影视界的导演进入戏曲领域。”刘厚生认为,各地都应该下大气力提高戏曲主创人员的文化水平,这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 据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戏剧报》主编游默说,刘厚生心头又多了一丝“新愁”。“他把个人藏书、50万元款项捐给了中国剧协,他正在计划着捐衣服,苦于没有门路不知道怎么捐,问过我好几次,我正在从网上替他查有没有合适的机构。”“安贫乐道,甘于清贫,这是戏剧界的优秀传统,也是德的一种表现。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没有团队合作精神,没有高尚的品德,做不成事。崇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艺术界倡导德艺双馨,这个问题在眼前特别有针对性和必要性。”刘厚生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