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截胡同

更新时间:2022-03-27 12:41

北半截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和菜市口大街。因胡同长度仅为全部街巷之半得名。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它成名于明代,称半截胡同。清时始分南北半截。民国时并入库堆胡同,亦称裤腿胡同,统称北半截胡同至今。

历史变迁

北半截胡同向东斜的不长一段,原称库堆胡同,也称裤腿胡同,民国初期并入北半截胡同,属外四区。此胡同成巷于明代,当时统称半截胡同,半截胡同当时人们俗称为“绊脚胡同”,也是因为与原菜市口一带曾作为杀人刑场有关而称之。所谓绊脚胡同是人们对死刑犯忌讳而言的,是一种迷信说法。清末时期划分为南、北半截胡同,并沿用至今。北半截责任区现含红罗巷。胡同的主要特点是历史上为会馆聚集地,如:13号原为江苏会馆,现为宣武区人大常委会及政协宣武区委员会址,民国时期曾设私立江苏小学于馆内。1956年改称北半截胡同小学,1973年改为北京203中学,1980年撤消,在院南侧建起一座四层办公楼为宣武区民政局、环境卫生局、环境保护局、物价局等单位的所在地,并另设门牌为甲13号,后政协宣武区委员会、宣武区各民主党派及侨联搬入。41号为浏阳会馆,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曾居住于此。2002年初,危房改造中北半截胡同已全部拆除。

胡同特色

北半截胡同北有江苏会馆,相传是严世藩别墅。路东二十号为四川潼川会馆。

路东20号为四川潼川会馆。民国时是四川青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民国十四年(1925)陈毅元帅曾在此从事秘密活动。往南有著名的广和居饭庄,原名隆盛轩。道光二十一年(1841)改称广和居。清末官吏、文人墨客、艺术家多在此欢聚。如张之洞、何绍基、谭嗣同翁同龢杨深秀金少山、鲁迅、周作人等长时间在此议事、就餐,1917年停业。

再南为浏阳会馆,即谭嗣同故居。谭在此与康、梁议论变法,并在此被拘捕、后在此停灵。中共创始人罗章龙曾住此。

再南27号为伏魔寺。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曾住此。

胡同今已不存。但谭嗣同故居被保留了下来。位于牛街地区东北部,广安门内大街东端南侧,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西与红罗巷相接,东有一东南小斜巷与菜市口胡同相通。长362米、均宽3.5米,门牌:1—57号、2—56号。中西侧有一小巷,曾称福绥里,现为北半截胡同17—25号,胡同南端有向东、向西方向的三岔路,向东斜与菜市口胡同相通,向西斜与南半截胡同相通。

历史故事

路东二十号为四川潼川会馆。民国时是四川青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陈毅住此并完成小说的创作。贺诚也在此从事秘密活动。解放后为中将军衔。往南有著名的广和居饭庄,原名隆盛轩。道光二十一年(1831)改称广和居。清末官吏、文墨客、艺术家多在此欢聚。如张之洞、何绍基、谭嗣同、翁同和、杨深秀、金少山、鲁迅、周作人等长时间在此议事、就餐,1917年停业。再南为浏阳会馆,即潭嗣同故居。他在此与康梁议论变法,并在此被拘捕、停灵。中共创始人之一罗章龙曾住此。再南二十七号为伏魔寺。明嘉靖二年建是关帝庙。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曾住此。位于北京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和菜市口大街。因胡同长度仅为全部街巷之半而得名。成名于明代,称半截胡同。清时始分南北半截。民国时并入库堆胡同,亦称裤腿胡同,统称北半截胡同至今。北有江苏会馆,相传是严世藩别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