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

更新时间:2021-03-25 07:12

法华寺,位于台湾省台南市法华街,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共有四条轴线,主体中央,第一进为天王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观音殿,东侧轴线由山门、关帝殿及旧斋堂组成,西侧轴线为山门、火神殿及聚贤堂组成。

历史起源

法华寺,位于台南市的台湾古刹,寺址在台南市法华街,该址原为郑成功之部将李茂春来台退职后所居住之处,原名‘梦蝶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知府蒋毓英重整梦蝶园,改名为准提庵,后又改称法华寺。其后数经兴废,至清末民初,荒废已极。西元1917年,善慧应台南士绅礼请为住持,重兴本寺,始募款重修增建。继由善性、善昌、普弘、晴虚等人致力于推展法务。

布局结构

法华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共有四条轴线,主体中央,第一进为天王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观音殿,东侧轴线由山门、关帝殿及旧斋堂组成,西侧轴线为山门、火神殿及聚贤堂组成。寺壁有郑藩王参军陈永华题「梦蝶园」记,寺后有二碑,蒋允焄「重建火神庙碑」和刘良壁重修“法华寺碑”。前堂供弥勒佛及四天王,正殿奉依三宝佛尊及韦陀佛,右祀关帝,旁祀吴凤挽赤马像。

重建时期

台湾光复后,民国38年乃由张汀攀居士发起重建三宝殿,1955年再建四大王殿,48年10月全寺落成,并举行护国息灾大法会庆祝。

佛教意义

另一位于台北市西宁南路,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原为日本佛教徒的清修道场。

日常管理

1945年日人被遣回国,由中国佛教徒组成管理委员会接收管理,至 1961年始由仁静接管,加以整顿,增设托儿所,并举办贫苦救济、讲经弘法等事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