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前时期

更新时间:2019-12-16 16:42

台湾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后,因为传教目的而传入罗马拼音给原住民书写当时平埔族的语言前后为分界点,时代横越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金属器时代,而这段时期中最著名的考古发掘为于台南县新市乡(旧名新港)发现的新港文。

考古发现

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以现有的证据而言,台湾最早的文化为长滨文化(以八仙洞遗址最具代表性),这是在东海岸所挖掘出来的考古遗迹。而在台南县左镇一带,则挖掘出原始人类骨骸,史称左镇人。在台北盆地则有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园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然而,以考古学证据而言,对于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所出现的文化,并不能确定是哪一种族群的人类所留下的遗留。

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系民族的遗留。也就是说,在台湾少数民族定居于台湾以前,可能还有别的族群曾经在此定居过。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就曾经这样表示:“今日在台湾被视为台湾少数民族的诸民族之间,不乏证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头传承。自史前时代起,在本岛即有近二十种的先住民族”。

民族

台湾的台湾少数民族族呈现多元而复杂情况,大致分成平埔族高山族(日治时代称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十二族:泰雅族、赛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湾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达悟族、邵族太鲁阁族(由泰雅族分出)、撒奇莱雅族(96年1月宣布,由阿美族分出),多居住在山地与东海岸纵谷,其体质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凯达格兰族、马赛族、噶玛兰族、道卡斯族巴则海族巴布拉族猫雾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在荷西时期前曾经出现过类似国家组织的部落共主大肚番王(大肚王国),于雍正时期灭亡。经过三个世纪汉人移入者的侵扰、威胁、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与汉人难以区分。台湾很多地名、姓氏、风俗、信仰、歌谣等,则保留了平埔族历史文化的遗绪。

代表文化

旧石器时代: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前-1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以长滨文化为代表,另有苗栗网形文化、台南左镇人等。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语系民族的遗留。

早期的大坌坑文化

中期的北部的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中部的牛骂头文化,南部的牛稠子文化和东海岸绳纹陶文化等

晚期北部的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园文化,中部的营埔文化,南部的大湖文化,以及东部的卑南文化和麒麟文化。

金属器时代:是石器与铁器并用的时代。

十三行文化位于新北市八里区淡水河海口交界处的南岸,距今1500年左右,代表台湾北部铁器文化的开始,是凯达格兰、巴赛、噶玛兰、猴猴、道卡斯族的共有文化。

中部的番仔园文化,南部的茑松文化和东部的静浦文化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