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骥

更新时间:2024-07-22 18:30

周秀骥,男,1932年9月24日出生于江苏丹阳,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32年9月24日,周秀骥出生于江苏丹阳。

1950年,周秀骥从上海中法中学(现光明中学)毕业。

1951年4月,周秀骥参加工作,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当练习生,负责统计气象资料,受到所长赵九章教授的赏识和重点培养。

1952年,周秀骥被派往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科研合作项目。

1956年9月,周秀骥经赵九章所长推荐,破格派送到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大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秘书长费多罗夫院士,从事暖云降水实验和理论研究)。

1962年3月,周秀骥获得苏联数理学副博士学位。

1963年,周秀骥被破格晋升为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

1979年,周秀骥晋升为研究员

1984年,周秀骥调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先后任院长、党组书记、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周秀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周秀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周秀骥系统地建立了暖云降水起伏理论;他率先开展中国大气电学研究;他系统地开展了大气光学与微波遥感理论与实验观测研究;他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气象激光雷达和UHF多普勒测风雷达;他建成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超短期预报系统以及强风暴实验室。周秀骥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学术著作:

截至2009年9月,周秀骥先后完成专著4本。

学术论文:

2020年4月中国知网官网显示,周秀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代表论文如下: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周秀骥,李维亮.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03):2-16.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朱文琴.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2004(05):634-646.

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8(01):25-32.

周秀骥,罗超,李维亮,史久恩.中国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青藏高原低值中心[J].科学通报,1995(15):1396-1398.

张义军,周秀骥.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06):829-834.

徐祥德,周丽,周秀骥,颜鹏,翁永辉,陶树旺,毛节泰,丁国安,卞林根,J.Chan.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10):958-966.

周秀骥,徐祥德,颜鹏,翁永辉,王建林.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04):327-334.

孙健,赵平,周秀骥.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2(03):333-342.

吕达仁,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30年来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分布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2(06):721-730.

倪允琪,周秀骥.中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形成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J].气象学报,2004(05):647-662.

周秀骥先后承担国家攀登专项“华南暴雨试验”首席科学家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相互”首席科学家工作,以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预测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和课题组长工作。

截至2009年9月,周秀骥先后获得国家和部委级重大科学成果奖共11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四等奖各1项。

人才培养

周秀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担任气象学(大气声学、大气遥感、中尺度大气物理等方向)专业博士生导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周秀骥院士长期在中国的大气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他是中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他为中国遥感技术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气象局评)

周秀骥先后在激光、大气遥感、大气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发展和应用试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镇江市社会科学院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