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东十三家

更新时间:2024-05-23 22:54

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明末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抗清军队。

名称

夔东十三家名称,出自清朝初年毛奇龄的《后鉴录》:“崇祯流寇,多与二贼(按指李自成张献忠)桐终始。故主名虽多,大抵附二贼以见。……而夔东十三家贼者,徒以全蜀摷(剿)绝,乘间窃发,仍仰借二贼游魂,或分或合,以极于败亡。

起源

从缘起上看,夔东十三家是农民起义军由清朝入关,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从北京退出后,连续败于清军,最后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玄帝庙遭当地乡民误杀,他的余部刘体纯郝永忠(郝摇旗)、李来亨袁宗第等在各地尚有20余万人,于顺治三年至四年前后,络绎转战,回归到川鄂边区兴山归州、巴东、大宁(今巫溪)等县,实现了各路义军的大联合。

各路义军均接受了永历政权的封赐, “ 用永历年,假故明封号” 。其中李来亨封临国公,刘体纯封皖国公,郝摇旗封益国公,袁宗第靖国公, 马腾云封桐城侯( 一作阳城侯) ,塔天宝封宜都侯,党守素封兴平侯,贺珍封岐侯, 王光兴南漳伯, 谭文封涪侯,谭诣封仁寿侯,谭弘为新津侯。

战斗历程

川鄂边区的大联合,是经过多次战斗才实现的。

比如顺治四年(1647年),李赤心、高必正奉大明朝廷之命攻打荆州时达月余,后因清军增援,寡不敌众而失利,继而转攻大昌之横嵌,再攻巫山之二磴岩,杀了清廷的知县,5月渡长江,进入施州卫(恩施),“与土司战于城南”,移师容美司(鹤峰)。

顺治五年(1648年)左右又移师于施南司。同年,颇欲有所作为的大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同僚堵胤锡来到川鄂边区,他力主联合农民军抗清,与李赤心、高必正等将领商讨进攻湖南清军的问题,农民军踊跃参战。由于各路军共同奋战,收复了湖南的全州、衡州等地,但终因南明内部的不团结,派系纷争,争权夺利,以至于顺治六年正月湘潭失守,何腾蛟被俘牺牲,李赤心(李过)被迫转战广西,不久病死,高必正(高一功)与党守素、和李来亨等人于顺治八年(1651年)自贵州走四川回到川鄂边区,高必正在途中为当地武装伏击中箭阵亡(旧说为孙可望截杀,实误)。

李来亨奋战脱险,回到巴归,选定兴山、茅麓山为据点,建帅府于九连坪。这时,刘体纯郝永忠(郝摇旗)等人亦由黔东北回到川鄂边区。袁宗弟、郝摇旗分驻大昌、房县;刘体纯经巫山转战巴东。刘体纯驻巴东陈家坝,天保驻巴东江北平阳坝。刘体纯素骁勇,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共推他为首领,并愿听他节制,明将领王光兴等人也来汇合,最终建立起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有20余县、拥兵数万的抗清基地,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图片为夔东十三家抗清遗址

结局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进行战略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

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部队多有降清者。

康熙三年初,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五日,弹尽粮绝,眼见反清大势已去,李来亨将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携全家自焚,大明在大陆抗清最后一支队伍最终被消灭。

至此,坚持斗争达21年之久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