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北

更新时间:2023-07-18 14:51

头北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古称,因位于泉州最北端,俗称惠北,以前隶属惠安惠北,1996年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年从惠安县划出,成立泉港区!

历史形成

“头北”指原惠安县北部一带,即今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位于泉州市最东北角,湄洲湾南岸。“头北人”即今泉港区人。惠北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于今泉港区涂岭镇芦朴村的蚁山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说明商周时期即有先民居住于此。秦汉时,泉港属闽越族。东晋356年,晋安郡王林禄薨后葬于今涂岭镇龙头岭的九龙岗,即闽林始祖陵,为史上“晋人衣冠南渡”最确切的实物证据,唐朝后更有大量泉州、莆田等地迁入惠北地区……2000年4月,设立泉港区,千年之后,域内的肖厝港光荣地担当起“东方第一大港”的角色。

独特方言

头北地区,因地处泉州与莆田的交界地带,长期受到两地文化、方言的影响,在闽南语与莆田话的融合交汇中,形成了独特的惠北方言,以前惠北一带和闽南接触比较少,而与旁边的莆田频繁来往、通婚、买卖等关系而产生的方言变化。

人群

分布

头北女

泉州有惠安女、蟳蜅女、头北女等,主要是服装差异,因头北以前属惠安北部地区,所以头北女的概念很少提起,自从泉港区成立后,头北女开始不断的被提起,服装也是有别于传统汉服,现在泉港也只有老一辈的人有穿,在年轻人不断的被淡忘,相信总有一天头北女服饰会受到重视,没有惠安女服饰的特色、也没有蟳蜅女服饰的惊艳,但有自身的低调!

民俗风情

北管古乐

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相传是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福船技艺

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又称远洋木质帆船。早在宋、元时期,古城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长制造“福船”而著称于世,其中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体。坐落在峰尾镇的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就是展览馆内所展福船的“出生地”。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厂长黄唐安介绍说,据《黄氏族谱》记载,公元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元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了郑和的“下西洋之旅”,并筹划规模庞大的造船工程,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而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

扁担拳术

“施厝扁担”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当地人们喜爱的武艺拳种,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故称“扁担拳”。

名胜古迹

樟脚古民居

樟脚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已有207年的历史。樟脚村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等。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村里人说,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此得名。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许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顶,也有上面部分垒土坯的。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而小,据说是从防盗方面考虑的。

惠屿岛

地处泉州市最北端,是横亘在湄洲湾中的一座岛屿,泉州唯一一个海岛行政村。从北面的莆田秀屿或砾屿上看来,它活脱脱是一条蹦出水面的大龙虾,是泉州十大魅力乡村之一。

笔架山

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826米。山顶三峰相连,犹如笔架,山以此而得名。这里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笔架仙公寺传说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两根巨大的青龙石柱,气势磅礴,腾云驾雾,如摆脱羁绊飞向蓝天;左边是“仙公阁”,中间是“观音殿”,右边是“三宝殿”,三殿处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壮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