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3-08-30 21:48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前称晚晴园,是同盟会南洋支部旧址,保存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时的许多重要史料。晚晴园原由一位张姓富商修建,供同盟会南洋支部使用。孙中山从1905年开始,数次访问新加坡,把此地做为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的活动据点。1966年3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将几度易手的晚明园整修后重新开放,供人凭吊一代伟人孙中山。纪念馆的正面,摆放着中山先生的座像。

简介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是海外罕有的纪念孙中山先生推动革命的革命圣地。位于新加坡,主馆以中国人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题。其前称为晚晴园,以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句“夕阳伶芳草,人间爱晚晴”之中“晚晴”二字。

晚晴园由当时的中华总商会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接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12号。

馆内展示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照片。入口旁边的小卖店,有中文、英文的说明书和纪念孙中山的明信片。另外,客人多时,还在二层播放录像。在纪念馆内,孙中山睡过的铜床、用过的桌椅都按原来的式样陈列。馆中的图书馆、展览室收藏和展览有关新加坡历史的资料和图片。园中央有喷水池,池后有一石墩,上置孙中山先生铜像,像后是孙中山居住的一幢凸字形双层楼房。

晚晴园始建于19世纪末。当时是由橡胶业巨头张永福为他的母亲陈宝娘女士买下的一幢独立洋房。张永福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热心支持者。1906年2月,他将这幢独立洋房送给孙中山先生,以方便他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中国革命成功后,晚晴园由当时的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接管。

1964年12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活动,中华总商会对晚晴园进行翻新。翻新工作于1965年结束。晚晴园也随之更名为孙中山故居。

1994年,古迹保存局将孙中山故居评定为国家级古迹。1996年,中华总商会将其更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追念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一带的革命事迹。1997年,中华总商会成立了子公司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有限公司,负责纪念馆的修复工作。

晚晴园修复委员会是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任会长郭令裕发起并成立的。在郭先生领导下,委员会属下还包含了五个工作小组,彼此为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懈。经过四年的艰苦耕耘,终于将晚晴园改造成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经过了4年的修复,这栋耗资新币800万的纪念馆,已在2001年11月12日,由前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开幕典礼。

历史沿革

1994年11月,晚晴园正式被列为国家历史古迹。1995年2月19日,时任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亲自到大人路(马里士搭路附近)的晚晴园参观。他认为晚晴园是新加坡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局势。为了让年轻一代对过去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应该将它翻新,重新赋予它历史的生命。

1996年:杨荣文准将在晚晴园种下山竹树。

1996年开始,政府批准了扩建要求,总商会就积极进行扩建工作。1996年晚晴园命名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并在1997年设立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有限公司。馆名中“南洋”二字肯定了南洋先驱对革命的贡献。

文化圣地

1996年11月12日,在晚晴园庆祝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当时的新闻与艺术部部长杨荣文准将造访并做主宾。

杨荣文准将致词时指出,孙中山倡导的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化革命,对全世界华人的生活,影响深远。杨荣文准将说,对新加坡人来说,保留晚晴园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任务。1911年辛亥革命对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晚晴园应被保留为华族的文化圣堂。这个圣堂,将丰富所有新加坡人和全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

推动要素

为了使晚晴园修复这个任务顺利完成,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有限公司设了个5人发展小组,由郭令裕先生为主席。其他组员有张昌隆先生、庄绍平先生、蔡团根先生及张东华先生。

除了5人发展小组,筹款方面则由张荣先生和伦与常先生负责。有了两组的鼎力支持和合作,文史资料组才能尽情发挥所长,把晚晴园搞的多姿多彩。

旅游信息

地址:Tai Gin Road,大人路12号 新加坡邮区327874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放,上午十点至下午五点, 每周一休馆

乘搭巴士:

访客可以乘搭21,130,131,139,145或186。

乘搭地铁与巴士:

大巴窑(NS19)地铁站

从地铁站走到大巴窑巴士转换站,*乘搭139或145。

诺维娜(NS20)地铁站

在诺维娜地铁站对面,*乘搭21或131。

宏茂桥(NS16)地铁站

在宏茂桥巴士转换站,*乘搭130。

*当巴士转进马里士他路时,访客可以在中山公园旁的车站下车。马路对面可看到马里士他路观音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