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署

更新时间:2023-08-31 02:47

府署,又名府衙,是府一级的衙门。宋吴自牧 《梦粱录·立春》:“ 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取了郭威招状,解赴潞州 府衙去听候结断。”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三》:“余亦数至府衙,即相留竟日,所谈皆学业,不及公事。” 府即是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

府署简介

府署现多指淮安府署,它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淮安府署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到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现漕运总督部院处)加以修葺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选址,...便加以修建改造,作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 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其规模宏大。...藤花厅后为厨房,厨房工为四桂堂,当为馔堂。

府署结构

淮安府署为研究明清地方官吏的任用、属员、机构、诉讼、祀典、政事、租税、文书、庶务等提供了有形的实物资料。

封建时代的府衙是严格按照官署建筑的要求建造的。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体现着不同的功用。其空间组合充分体现了府衙组织机构的特点。

府衙三大堂

府衙三大堂是府衙的中心建筑物。大堂又称“公廉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知府职权按《清史稿·职官志(三)》载:“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在封建社会“民刑不分,诸法一体”的情形下,知府始终在封建政治、司法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堂作为其职权的象征,也是府衙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结构也符合具体的需要,而与其他建筑有所区别。

府衙的二堂居大堂之后,也称后堂。明代称“燕思堂”、“退思堂”,清代称为“思补堂”,都有退思补过之意。二堂是初审案件、商议判决意见的地方,设有公案,也审理一些不宜公开审问的案件。二堂建筑仅次于大堂。

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务及起居的地方。有些案件事关机密,也在此审现。三堂的建筑体量、规格同二堂相似,但装饰则较为华丽,体现了它作为知府居所的特点,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六科

六科分别位于府衙大堂的东西两侧。六科即府衙大堂前东侧的吏、户、礼科和西侧的兵、刑、工科。其职能和明清中央六部分管国事的政治体制相一致。六科办事人员称作书吏、书办,统称典吏。

各科分工明确:吏科掌官吏任用、考核及调动:户科掌粮银、民政、财政;礼科掌礼仪、庆典、考试、祭祀诸事;兵科负责地方兵差渚事;工科掌水利、起盖城池、衙门、仓库等事。六科作为知府的直属办事机构,直接附设于大堂前的东西两侧,其布局体现了府衙的管理体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