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

更新时间:2022-04-20 07:06

心最终是要归回到性上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古以来人类在苦苦寻觅着人的最初本性,恰恰就是人类在探索的过程中而忽视的人的天性,最原始的模样,没有想到自己才是人生,才是最伟大的造物主,心与性自古以来就是相结合的,只是被原来的本性所蒙蔽掉了,心性相依,缺一不可。

病因病理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喜、怒、思、悲、恐谓之五志,统称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正常情志是人体(五脏)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也是适应和调节内外环境阴阳平衡的重要保证。但如果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导致五脏气机紊乱,乃生疾病,甚则耗竭精气,突发大病暴病。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特点介绍

(1)心为主导。五脏各有其主,但总由心为主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情志所伤致病先生于内脏气机变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在人体情志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张景岳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之郁,总由乎心。”

(2)气病为多,郁居首位。《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矣。”气机紊乱,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气化营运障碍,则生诸病。临床上以气郁居首,气逆最多。朱丹溪有:“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之说,他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3)强烈刺激,易致危象。临床上由于情志骤然暴变而致危重病者累见不鲜,如大厥、薄厥之类,皆由情志突发逆乱所致。

中医证治

心因性疾病的证治,需根据其发病学特点,进行辨证论治。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使其气顺,然后再用针药。调情志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是中医论治此病的总原则。在辨证论治上,要四诊合参,以情志所主伤的脏腑为中心,运用中医五脏相关原则来进行调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