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重

更新时间:2024-08-25 11:46

李尔重(1914年1月21日—2009年12月26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唐山暴动及冀东三县农民暴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中央政治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仙台帝国大学。因参加暴动、学生运动多次被捕。1937年经叶剑英介绍参加八路军129师冀南抗日。历任武工队长、冀南第五分区书记、军分区政委。1943年上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参加整风。1945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赴东北搞土改,1947年调任铁道兵团党组成员、宣传部长,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及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建国后曾任武汉市委第二书记、中央局常委、宣传部长,“文革”后期出狱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萧海南区党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长,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12月26日在武汉逝世。

个人生平

李尔重,原名李育三,1914年1月21日(农历12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七树庄镇王毫庄村一个农民的家中。他幼年丧母,依靠祖母抚养长大,1926年,他升入丰润车轴山中学。在校学习期间,他喜爱文学和书法,喜爱革命理论。在共产党员董志良任校长并在校内讲授马列主义之后,受到老共产党员杨明斋、袁效之的教导,李尔重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并付诸行动。他多次到村镇、县城参加演讲,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1929年秋,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初,李尔重参加了党领导的唐山兵变斗争,他和另外两位同学主动承担起兵变的宣传和联络工作。后来兵变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了全校,李尔重被开除,在家务农。随后遭到国民党的通缉,逃避东北沈阳平且中学袁效之老师处。与沈阳党组织李西元接上了关系。一月后,袁效之被捕,党组织遭到破坏,又回到河北家中,与丰润县委接上关系。于旧历7月15日,在京东特委书记领导下,由丰润县县委书记甄善之率领,李尔重组织遵化、玉田、丰润三县联合暴动,攻打县城,遭到失败。但党组织没有暴露,党员失散。

1931年春,李尔重考入北京大中中学,蔡元培任校长。暑假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九·一八事变后,李尔重与北京朋友通信。谈论组织救国运动,被国民党信检机关发现,被捕入南京宪兵司令部,判刑半年,押入南京陆军监狱服刑。经友人托李济深帮助,取保释放。

1932年回北京,失学失业,依靠朋友救济,參加学生运动。李尔重与北京大学党员雷民生相识,说明了历史缘由,经组织考察,转入党组织。同年3月8日,在妇女节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李尔重散发传单被北京公安局逮捕。当时公安局长鲍玉麟在张学良的影响下,对爱国学生予以宽容和同情。因此,李尔重被关了一个多月,因无证据而释放。在北京,李尔重转入党组织后,与党员宋邵文、谢铁红等一起过组织生活。暑假,李尔重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继续搞爱国救亡运动。

其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学校内的共产党组织和学生运动的疯狂摧残和迫害,农学院院长刘运筹为了镇压学生运动,于1932年11月勾结反动组织,逮捕进步学生30余人,李尔重亦再度被捕入公安局看守所,因没有证据,关押两个多月,迫使农学院出面保释。

此后,李尔重继续在校园搞学生运动。1933年,塘沽协定后,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在党的领导下,李尔重到各处宣传、募捐,大力支援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在此期间,李尔重因家庭经济拮据无生活来源,靠朋友接济和兼职谋生,曾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抄过书,也给教授谌辑如写过文稿,当过家庭教师,以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各学校搞军训,施行法西斯教育。李尔重参与了抵制活动。有一次北京各校学生搞军事检阅,唯农学院的学生搞得最差最乱。由此,军训教官被撒职,刘运筹甚觉脸上无光,对李尔重怀恨在心。暑期考试,李尔重因外出活动、缺考一门。刘运筹即行报复,决定不许补考并留级。此时,北京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革命同志不知去向。李尔重的处境极为困难。当年秋天,李尔重经岳梓林介绍,到山东省齐河县师范学校当教员,宣传革命思想。受其影响的进步学生朱湘海曾反对校长独裁被开除,抗战后投身到抗日洪流。在此期间,他还做过农村调查,调查文稿在北京社会调查所刊物上登载。

1935年春,李尔重经岳梓林介绍到河南洛阳职业学校任教。同年秋回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欲找党的组织未达目的。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并与被农学院开除的进步好友盛华商量,决定抽时间攻读理论书籍。日本政府虽然反动,但日本书店里存有马、恩、列的书,可以自由阅读。经过周密的计划,李尔重与盛华于1936年初到东京,补习日语,当年夏考入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社会经济科。在那里他认真地读了一些书,并从英文本翻译了郎格的《唯物论史》。回国后,马上投入了抗战,翻译书稿也丢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尔重与盛华到上海,无处栖身,加入留日学生训练班,迁延两个月,还不能上前线。于是他二人脱离留日学生训练班,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并说明情况,要求上前线。盛华是江苏人,被介绍到新四军工作;李尔重是北方人,由叶剑英同志写介绍信到华北晋城八路军晋南干部学校。

当时,共产党要做河北民军张荫梧的统一战线工作,派一批学生到民军去,经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谈话,李尔重被派到河北民军,任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的政治秘书。

王长江是旧军人,具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1939年他带民军到冀中,张荫梧令他打八路军,他带一个旅反正,投入八路军。1949年他任平汉卫戌司令部副司令员。)李尔重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揭露张荫梧的“伪君子”的真面目,他二人相处甚好。张荫梧的特务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把李尔重调到地方工作。李尔重也觉得今后不会有所作为,便回到八路军晋南干部学校,于1938年7月重新入党(1980年中央决定:从1929年至1938年一段时间,都算党齡,1938年为恢复组织生活)。

1938年底,李尔重被派往冀南任朱瑞同志秘书。约两月后,冀南军区政治部成立,调任宣传科长,1940年任宣传部长,1941年任武装部长。1942年调任冀南军区三地委书记兼政委。

1943年8月30日,在“反扫荡”战斗中负伤。

1944年到1945年上半年,李尔重参加北方局整风,1945年冬到延安治病,入中央党校。1946年4月任大队长,带领一批干部去东北。

1946年6月,任东安土改工作团副团长、地委委员兼鸡西县县委书记。在鸡西县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消灭了多股土匪,农民翻身,踊跃参军,遴选1000余名青年,建立了第四野战军的一个炮兵团。

1947年10月,成立牡丹江省委,李尔重任省委常委、民运部长;1948年4月又任铁道兵团党组成员、宣传部长。

1948年10月,李尔重参加了辽沈战役,后又转战平津战役,参加修复津浦铁路京汉铁路的伟大工程。

1949年5月,南下到达武汉。先后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长、第二书记。

1956年,历任政协武汉市一至三届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宜传部长、农委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农委主任;中共海南区党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常务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长。

1983年,李尔重按照党中央政策离休后,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顾问,中国群众文化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书法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顾问,中国老年学学会顾问,《中华老年报》顾问,全国老年体育协会顾问,湖北省老年人大学校长,中国书画研究会湖北分会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北、武汉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老年体育协会顾问,湖北省乒乓球协会名誉主席,武汉市老年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武汉分校名誉校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武汉分会名誉会长等职。

2009年12月2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

个人作品

创作生涯

在南京中央大学期间,他写了《唯物的社会观》,以犀利明快的笔触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在北平《新社会》杂志第一期上发表,显露出较高的文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他根据坐牢时与一位精神病患者同室的经历,写了小小说《飞来的棺材》,发表在《华北日报》上,这标志着他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生涯。随后,他又在《世界日报》上发表了杂文《女人的称呼》。在北大农学院,他潜心研究农学,写了《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发表在陕西省《解放日报》上。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在山东教过书,搞过农村调查,写了反映农村斗争生活的小说《鼓》。1936年,他从英文版翻译并出版了Lange著的《唯物论史》。

抗战期间,他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优秀战士和领导干部。每一次战斗之后,他都要记笔记,记录战斗的概况,记录战斗中的英雄事迹,写下自己的体会。身经百战之后,笔记本已积攒了几大捆。他虽然身居领导岗位,却一点也没有官架子,虚心地向干部战士学习,向工农群众学习,从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比如他记录了一位民兵的高风亮节:“在一次战斗里撤退时,敌人用猛烈的火力追击,一个外号叫‘老妈’的民兵,光着两只脚,走在谷茬地里,不慌不忙地跟在我的后面,一再说:‘老李,好好走,我在后头掩护你。’机枪子弹把他的袖子穿了几个窟窿,休息时,他还开玩笑:‘算命的早就说过我的命大’。”李尔重被这种“纯净、朴实、勇敢、己为人的品德”,这种“无声而响亮、无影而崇高、无烛而光华的文化”所感动。(见李尔重著《求索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89页)他觉得“活着的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歌颂他们”。于是,他用青春和热血创作了不少小说和散文,鼓舞奋战中的中华儿女。他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写了些具有指导性的文章。比如,1940年在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时,写了《如何发动群众),在《济南日报》上发表。1941年任冀南军区武装部长时,写了(《如何组织群众自卫队),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故争年代很多作品都失落了,解放后,他才把三四十年代所写的小说加以搜集筛选,编成小说集《落后的脑袋》,于1950年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二书记,湖北省委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传部长、农委主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等职务。他还被聘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等。他工作成果显著,文艺创作也喜获丰收。他的创作欲望不断被战争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所激活,创作激情不断被广大工农兵解放后的新生活、新思想、新步伐所激励,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出版了《多消灭一个敌人》、《三个战士》、《第七班》、《战斗英雄李学文》、《长白山下的自卫队》、《杜厂长》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中篇小说《领导》、《翠花》。有的作品发行几十万册,有的还被译成外文出版,社会反响相当强烈。解放初,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老百姓一度恐慌不安,但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军民战胜了洪灾。据此,他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性小说《战洪水》。他被捷报频传的工业战线所鼓舞,以武汉市一个机车车辆厂为背景,写了话剧《扬子江边》。通过厂长和副厂长在管理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工业建设中的科学管理问题,刻画了一批投身工业建设的典型人物。该剧在1956年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他还写了多幕话剧《太平湾》,出版了诗集《行吟集》以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如《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等。因而,被毛主席誉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离休后的时期是他创作的巅峰期。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从日本传来一段评论,说:“你们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但从世界全局上全面地反映这场伟大战争的作品,却还是一个莫大的空白。”这个评论虽有些偏颇,却让李尔重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抗日,他游过行,坐过牢,打过仗,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参加了抗战的全过程。他深深地体验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伟大,深深地体验到人民军队的英勇无敌,体验到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支持。在他的头脑中,铭刻着中国人民苦难的岁月,铭刻着战友们无坚不摧的战斗场景。这一切让他下定决心,承担起这历史的重任。

1983年他离开河北省委书记、省长的岗位后,婉言辞退了在全国人大工作并定居北京的邀约,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武汉,开始了这项浩繁的工程。“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写好这部战争小说。当我们在泉台集合的时候,我要向先行一步的战友们献上这部著作,献上我的心。”

然而,好多人认为:到了古稀之年,享享清福,颐养天年,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去承担这样艰巨的写作任务呢?因此,有人劝他不如不写,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强。有人说,如果书写完了,人们评头品足,身体也累垮了,得不偿失。而李尔重却说:“毁誉由它去。此事一定要干下去——历史要求我去干。”

于是,他开始搜集资料。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奔波于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甚至连出访日本,也不忘到东京图书馆查找资料,一页一页地翻阅当年的《朝日新闻》,回国时,带回成箱的书籍与资料。他还亲赴革命故地寻找当年的战争遗迹,不辞劳苦地访问老战友、老英雄、老模范。他把大量资料,加以研究整理,加以消化吸收,提炼润色,准备写进自己的小说。

为了排除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他在客厅内贴了一张告示:“余已年逾古稀,身埋半土,任重道远,秒争寸阴,犹恐心愿未了,抱恨归眠。因此,来访应在下午,晤谈应在晚间,额外之求,恕不从命。尔重。”

为了方便他的写作,在党中央和湖北省委领导同志的关怀下,他住的二层小楼又长出了一层“写作间”。再加上湖北省委机关给正省级老领导每人安排一间办公室。这样,李尔重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在办公室或写作间投人创作了。从1983年到1986年收集资料、构思,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间,几乎每天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或写作间伏案疾书。除了每年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并接待前来贺岁的人士以外,所有的节假日他都不休息。有的节假日,连烧锅炉的工人也休假去了,他就自带暖水瓶坚持工作。遇到身体不适时,家人劝他休息,他一笑而过,吃下两片药,又到他的办公室,在墙角氧气瓶的陪伴下,与时间赛跑。

1993年,这部五百万字八卷本的长篇小说终于写成了。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特为该书作序,武汉出版社隆重出版。书名叫做《新战争与和平》。在接受俄罗斯《真理报》记者采访时,李老说他这部书的书名,是针对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起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艺术性很好,思想性也很好。然而,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对战争的本质、对如何消灭战争、实现持久和平,有比托尔斯泰更新、更深的理解。

这部书,是李尔重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力作。他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际共运的高度,用简练含蓄、平淡出奇、引以入胜的语言,描写了从“九一八”到“八一五”长达十五年的抗日战争全过程,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再现了战争各方面、各阶段的面貌,从本质上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涵,思索并回答了战争与和平的伟大命题。这部书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空白。它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抗日战争,涉及面之广,时间跨度之大,描写斗争之复杂,场景之壮阔,人物之众多,都是罕见的。这部书对于当前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此书出版后;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湖北屈原文艺创作特别奖、解放日报霞飞奖等奖项。中央还批准成立了《新战争与和平》专业委员会:以便对该书进行研究。

此外,在这十年间,他还写了散文集《潮头漫步》、电视剧本《长风万里》、论文《艺术的辩证法》、京剧《王昭君》、诗集《吭吭歌》、传记小说《赵四小姐》等。巨著完成后,李老并没有止步不前,接着又写了不少杂文、散文、诗歌与文艺评论,出版了《落红集》、《有念集》、《求索集》、《未名集》、《说话集》、《谐趣集》、《文论集》。他的杂文,题材广泛,有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对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的愤怒呐喊,对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入解读,对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切关怀。

李尔重对民间文学、古典文学也颇有研究,他写了《谈研究民间文学》、《先民文学初探》、《周易之文学》、《诗经的文学价值》、《书经的文学》等等。

2000年,李尔重把他从1931年到2000年所写的作品,包括《新战争与和平》在内,共一千万字,汇集成二十卷《李尔重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文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文集》出版后,李尔重的文学创作还在继续着,九十岁以后还出版了《老子研究新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等。

此外,李尔重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曾临写《玄秘塔砷》、《圣教序》,也临写过颜、欧、怀素等名家。他喜作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凝炼简洁,温雅含蓄。他的书法格调高古,结构紧密,运笔秀劲。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展览中展出并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中国现代书法选》(第二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名人琼海墨迹选》、《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牡丹诗词书法选萃》、《河北书法篆刻选》等。他的墨迹还为各大博物馆及多处风景名胜区收藏或摹刻上碑。

诗歌作品

登岳归来

(一九七九年)

太白崛起蜀道难,华岳群峰当面前。

石石山山皆俊丽,花花树树尽欢颜。

东风吹处人人画,秋叶红时朱染山。

我自出山已越岁,游魂犹在莲花颠。

马嵬怀古

(一九七九年)

马嵬坡前麦浪长,一抔黄土掩凄凉。

千年祸水说杨氏,百代诗传讳大王。

自是昏庸招战乱,何当贱女受诛亡?

路人凭吊伶仃墓,荒草白杨对断墙。

乾陵无字碑前怀古

(一九七九年)

无字碑前列战云,是非敢问万代人。

董狐千载难一见,反正于今有人民。

题马嵬坡杨妃墓

曾侍寿王几度秋,隆基掠色好风流。

君昏臣佞祸天下,何事妇人罪衍尤?

青冢怀古

(一九八一年八月)

铁马金戈战阵频,白沙荒草骨嶙嶙。

英雄多少夸威武,谁护王嫱一缕魂?

别情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辞秦别友近十年,地灵人杰惹情牵。

只今开拓出新意,华岳太白总不凡。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