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

更新时间:2023-12-30 16:15

林文庆(1869年-1957年1月1日),男,字梦琴,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市人(一说为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新加坡一华侨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先在福建会馆附设的学堂读《四书》《五经》,又学英语,后升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1887年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获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受聘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回国后任厦门大学校长。

人物生平

个人简介

林文庆(1869年-1957年1月1日),“八岁无母,十二岁无父”,10岁入莱佛士书院。一次大雨,林与同学路遇校长赫利特,校长招他们上车。同学怕羞避走,林却上了车,赫利特从此对林另眼相看。林文庆毕业时,赫利特帮林争取到女皇奖学金,成为首获此殊荣的华人,林得以赴英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林文庆是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一生多姿多彩。他是一代名医,又是勇于开拓的企业家;是雄辩滔滔的立法议员,也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是忠实的新加坡国民,不知疲倦地为侨居地华人请命,又是赤诚的民族主义者,始终心系故国,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辛亥革命史上和新加坡华人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893年,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1904年创办英皇爱得华医学院,被授名誉院士。他发明治疗“香港脚”药水后,取名“A·U”(厦门大学英文简称)。他曾任新加坡立法院华人议员、市政府委员、内务部顾问,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1911年代表中国先后出席伦敦“第一次世界人种代表大会”和德累斯顿“世界卫生会议”,一度还出任伦敦中国公使馆的秘书。

“海峡华人三杰”

在南洋,林文庆与伍连德宋旺相一起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

林文庆与伍连德宋旺相交情很好。1903年伍连德自英国学成归来,停留新加坡期间拜访林文庆,并暂住其家中,因此首次见到林文庆妻子黄端琼的妹妹黄淑琼,并对她一见倾心。两年后,二人在新加坡的美以美教堂结婚。

伍连德也深受林文庆的影响,以槟城为基地,在马来亚各地推行社会改革运动,尤其是戒烟和禁鸦片运动。伍连德曾和林文庆及宋旺相合作,共同主编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刊物《海峡华人杂志》。

加入同盟会

1906年,林文庆加入同盟会,曾组织成功营救孙中山和宫崎寅藏出狱,他带头剪掉辫子,反对妇女缠足,反对吸食鸦片。1912年应孙中山电召回国,任孙的秘书和医生,旋又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长(实为总长)。1916年出任外交部顾问。

“南洋橡胶之父”

林文庆创办新加坡华人商业银行,1920年与黄奕住等合资创建“和丰银行”和“华侨保险公司”,成为新马华人金融业的先驱。他还引种巴西橡胶到南洋种植成功,橡胶园获得巨大收益,陈嘉庚就在他影响下经营橡胶园的,林文庆被陈尊为“南洋橡胶之父”,他俩也就此结下不解之缘。

厦门大学校长

1921年7月,林文庆接受陈嘉庚的聘请,辞掉一切职务,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达16年。期间,他还兼任鼓浪屿医院院长,为支持厦大,将他为人诊病所得、全年薪金以及夫人的私房钱献给厦大。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文庆返回新加坡。

人物逝世

1941年,在日寇的刺刀下,违心接受“华侨协会”会长的职务。战后,他对此深感内疚,闭门谢客。1957年元月,林文庆在新加坡逝世,终年88岁。临终遗嘱将他五分之三的遗产和鼓浪屿的别墅故居捐献给厦门大学。

个人生活

爷爷:林玛彭,1839年自福建移居马来亚。

父亲:林天尧,当时是鸦片种植园的助理管理人员。

岳父:黄乃裳

原配夫人:黄端琼

妻妹:黄淑琼

连襟:伍连德

儿子:林可胜(RobertK.S.Lim),世界著名生理学家。

曾孙女:官星波(Stella Kon),新加坡知名剧作家。2019年10月12日晚,由其撰写剧本和歌词的林文庆音乐剧“Bring the Light——Lim Boon Keng”在新加坡进行了首演。

英女皇奖学金

林文庆父亲林天尧,当时是鸦片种植园的助理管理人员。林文庆10岁丧母,16岁丧父,是由祖父母抚养成人的。他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读四书五经。后考入官立英文学校,不久升入莱佛士书院学习。1887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英女皇奖学金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1892年获得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以后,香港大学又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林文庆虽受英国教育,但对汉语也有较深的造诣,并熟谙闽、粤方言。他还精通马来语泰米尔语、日语等,被誉为“语言天才”,这对他的行医或开展其他社会活动,都是很有帮助的。

丰富成就

新加坡名医

1893年,林文庆回到新加坡后就在市区开业行医,并一度到“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义务讲授药物学和治疗学,荣获该医学院特颁给他的名誉院士学位。由于他医术高明,辨证施治,很快就成为著名医生。据当时报载:1894年3月14日,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亲自赠送匾额给林文庆,赞他“上追二千年绝业,洞见症结,手到春回”。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这期间,他在行医之余,还积极热情地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1897年他与新加坡著名律师宋旺相合作创办了《海峡华人杂志》,并与《天南新报》创办人邱菽园组织了“华人好学会”,向海外华侨传播传统文化,以唤起华侨对政治、时事、学术及科学的兴趣,曾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讲座。

改革华人社会和教育

林文庆热心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和华人教育的改革,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排除众议,劝说一些友好剪掉辫子。1898年,他发起一个剪辫子运动,在当时华侨社会中引起激烈的争论。思想保守的认为,剪掉辫子将被视为造反,即使自己不回国,但国内的亲属难免会受连累,所以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加以讽刺、挖苦。但林文庆及其同志如宋旺相、陈武烈等,仍极力鼓吹。而他提倡女子教育,更是开风气之先。1899年,他作为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华女校的创办人之一,率先捐献了建校舍的土地。他的夫人黄端琼也亲自到女校任教,黄端琼系老同盟会员黄乃裳之长女,受到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又曾游历、考察过英、美等国。1896年与林文庆结为伉俪后,积极支持并参与丈夫的社会改革事业。为了在华侨中推广普通话,林文庆首先在自己的家里开办华裔普通话学习班。后来,由于学生多起来,不得不借用“威基利俱乐部”上课。1906年,林文庆还访问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中华会馆,劝说华侨采用华语(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言,并负责开办了5所学校。为此,中华会馆特授他金牌奖,以表彰他的劳绩。

“马来亚树胶之父”

林文庆兴趣广泛,涉足多方面的活动,而且多有建树,1896年,他与陈齐贤合作试种从南美洲引进的树胶,开办马来亚第一家树胶种植园,被陈嘉庚称为“马来亚树胶之父”。

金融领域开拓者之一

1919年,林文庆与爪哇糖王黄仲涵以及著名商人黄奕住等组建“华侨银行”,并担任主席。翌年,又与一批商界朋友集资创办“华侨保险有限公司”,成为这一重要商业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热心参与政商

林文庆先后担任过新加坡市政局委员、立法院华人议员、内务部顾问以及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

获不列颠帝国勋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为英国红十字会筹款。鉴于他对英属殖民地的贡献,1918年,英皇特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勋章

支持革命

林文庆早年在英国就结识了孙中山。1900年,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到新加坡,为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合作进行活动,被当地政府拘捕。孙中山特由西贡赶到新加坡营救,经林文庆代向英当局疏通,使宫崎寅藏很快获释出境。义和团运动后,资本主义列强搬出德皇威廉二世所捏造的所谓“黄祸”论,作为侵略中国的口实,林文庆在《新加坡自由报》发表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白祸”,并以资本主义列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灾难,说明“白祸”比“黄祸”更为可怕。他援引英人托玛斯·杰克逊的话:“条约只有平等,才能持久”,指出当外来者(指教会与洋行)终止享有特权,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也就随之过去,从而也就不会再有排外的暴动。

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组织同盟会分会,林文庆欣然入会,成为新加坡早期的同盟会员。

1911年,林文庆到欧洲游历考察了9个月,对几个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并作为中国代表,先后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世界人种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的卫生会议。在伦敦时,一度担任中国代表团秘书。

1912年初,林文庆应孙中山的聘请,到南京担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同时兼任孙中山的保健医生。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政府北迁,林文庆返回新加坡,继续从事医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921年,林文庆同时收到两份电报,一是孙中山请他任外交部长,另一是陈嘉庚请他任厦门大学校长,林接受了后者。

出掌厦大

1921年4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萃英上任不久即辞职,陈嘉庚遂聘请林文庆当校长。1921年7月4日,林文庆就任,誓言把厦大“办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厦大开学后,林文庆亲自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并将口试情况通报全省各公、私中学,对推动福建省外语教学起了积极作用。一直到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文庆才辞职回新加坡。他在厦大任职16年,在厦门岛上荒凉的一角,建立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府,校内设施,院系组织、课程设置以及教授的延聘,都参照欧美大学而改进,使厦大成为全国闻名的立案私立大学。林文庆对厦门大学的贡献是有争议的。也是在他的任内,发生了师生出走到上海成立大夏大学的事件,这在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也算是重要的大事。因为和有些教授不和,鲁迅、林语堂的离走都与他的办学管理有关。在鲁迅文集中甚至把他称为反动校长。过去厦门大学校史对他都很少提及,只是到了21世纪,才逐渐客观承认他的业绩,并在校园内修建了文庆亭对他表示纪念。1934年,陈嘉庚经营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下宣告破产,厦门大学也濒于关闭,林文庆毅然和陈嘉庚分忧,只身南渡,为大学筹募经费,共得20万元,使厦大渡过难关。他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四个字作为厦大的校训,以培养学生“人人为仁人君子”。学校经常组织尊孔、祭孔活动,孔子的生日被列为重要节日,全校放假,“以示恭祝”。1926年,厦大成立国学研究院,林文庆亲自兼任院长,自称“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他除了主持日常校务之外,还从事儒家伦理的研究以及其它多方面的著述活动。他喜爱屈原的《离骚》,曾熟读《离骚》,并于1929年完成《离骚》的英译,由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A·Giles)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作序出版。

林文庆在厦大坚持16年。1927年,厦大因资金不足,林捐出全年工资6000元。为了厦大,林文庆曾三次回东南亚,沿门户劝捐。

陈嘉庚曾说“(林文庆)在南洋之事业,如数十万元之家产,与任数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万数”,林文庆为了厦大,将其全部放弃。

在林文庆任校长期间,厦大共培养本科生646人,预科生490人。

1937年,林文庆将厦大转为公立大学。

学术兼职

1930年,他兼任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民族周刊》主编。

林文庆又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会会员,英国医学会马来亚分会会员,比利时根脱医学会通讯会员,日本京都医学会会员。

出版论著

主要著作有英译《离骚》、《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东方生活的悲剧》、《新的中国》和《儒教观点看世界大战》等。

晚年磨难

1937年,林文庆自厦大辞职回到新加坡。因年事已高,他没有出任公职,不复昔日之活跃。但他德高望重,经常应邀出席一些宗教、艺术、教育等活动,曾多次接受记者访问,畅谈时局问题,并在广播电台作讲演,人们再度听到他谈儒说孔,以及为正义、和平发出的呼声。他揭露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指出日军除以暴力施虐、破坏文化机关和医院之外,还助长许多社会弊害,诸如娼妓、赌博和鸦片等,他呼吁华侨尽一己之力,帮助祖国,拯救同胞;也鼓励华侨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英国的反侵略战争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林文庆已是72岁的垂暮老人。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后,急需利用一些社会上有名望的领袖人物来为其服务,而当时公认的华侨领袖如陈嘉庚等人,早已出走,销声匿迹。于是年逾古稀的林文庆在劫难逃,被迫出面组织了“华侨协会”,并筹集5000万元的“奉纳金”献给日军最高指挥官山下奉文,作为愿对日本的军事统治加以合作和支持的一种表示。林文庆被迫无奈,受尽煎熬。但他也利用“协会”及其“会长”身份,营救了一些爱国华侨。如“南侨总会”财政李振殿被日本宪兵拘捕后,就是由林文庆签具保证书而获释的。据当时在“华侨协会”当秘书的陈育嵩回忆,当李振殿被保释出来时,日宪兵队长水摩指着林文庆对他说:“呶!这位是你的救命恩人,快上去向他跪谢!”李当即跪下去,林文庆不知所措,两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相对无言,老泪横流。又如古晋侨领黄庆昌等被日本水上宪兵拘捕,也是由“华侨协会”出面保释的。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当局豁免对他的谴责。

林文庆从此不闻世事,纵酒豪饮,“一杯在手,人间何世”。他就这样排遣时光,默默地度过余年。

因病逝世

88岁的林文庆因病于1957年1月1日逝世。临终时将在厦门的别墅和51英亩私人土地中的60%捐给厦大。世人并没有忘记他,殡葬之日,新加坡政要均亲临吊唁,各族人民前往执绋者不计其数,形成万人空巷的盛况。

人物纪念

2005年,厦门大学立文庆亭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亭上有联,曰:“禾山巍巍怀师德;鹭水泱泱见道心。”

人物轶事

用狗肉疗黄遵宪肺病

1892年,23岁的林文庆获硕士学位,第二年回新加坡行医。时大清驻星洲(即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患肺病,迁延不愈,请林诊治,林建议吃狗肉,果然奇效。黄赠匾“功追元化”(华佗字元化),称林“上追两千年绝业,洞见症结,手到春回”。

反对暴力革命

林文庆与孙中山很早就认识,但他不主张暴力革命,认为:“起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残暴行径将会带来种种的恐怖后果,但他却仍然胆敢在今日的中国策划革命,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残忍的恶魔。”

救宫崎寅支持孙中山

1900年7月,宫崎寅藏到新加坡,戊戌变法失败时,宫崎曾帮康有为逃到日本,后来宫崎全力支持孙中山,为康所嫉,康竟向英国当局举报宫崎是刺客,致其身陷囹圄。经林文庆斡旋,宫崎获释,与孙中山被驱逐出境,5年内不得再入新加坡。此事让林文庆对康有为的人格彻底失望,转向支持孙中山

鼓浪屿别墅

简介

鼓浪屿笔架山顶,有一幢依山而筑的欧式别墅,这是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博士于1921年修建的住所,现偏笔山路5号。  别墅挺立于笔架山顶,二层加地下隔潮层。立面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按地形错落,自由而随意。墅前有长长的双向花岗岩蹬道直上前厅,蹬道西面依花岗岩壁而行,设计颇为独到。前厅平台侧边有一株茂密的千年樟,掩映着前入口。前厅的屋面是一个诺大宽敞的大平台,连着后面的居室。林校长晨昏可随心所欲步出卧室,到平台远眺厦门鼓浪屿景色,晨练健身,环顾西海域闪烁的海面和“员当渔火”美景,也可在此接谈、散步、纳凉、吸氧、养花,观赏九龙江入海口的海天美景!

构造

别墅的厅室和副楼也按林校长的需要设计,卧室、书房、琴房分配得十分合理,温馨可亲。尤其是副楼,特别宽敞,既可用于宴饮,又可与同学们切蹉,风雨无忧。别墅的花园颇有规模,各色鲜花长年开放,为林校长增添了不少好心情,浓密的榕荫,掩映着别墅的前庭和那条颇有特色的花岗石蹬道。园中的小径和休闲园心亭,把别墅装扮得更有乡间情致,当林校长步上蹬道俯视花园时,一天的劳累便得到释放,顿时有一种安逸的依归感,这确实是林校长独具匠心选择了一处幽静优雅,与鸟蝉共眠的桃花源环境!林文庆在此住了16年,他在这里按照陈嘉庚的意志,运筹厦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接待师生,处理因他提倡“读孔孟的书保存国粹”而发生的“驱林”学潮,由于他和陈嘉庚的坚持,导致欧元怀等九名教授带200学生离开厦大,到上海另起炉灶,创办大夏大学。后来,又因为创办国学院问题,发生了一大批著名教授的不和,造成了鲁迅、孙伏园沈兼士林语堂等离开厦大,刘树杞辞职去武汉筹建武汉大学的事件。他还在这里酝酿制定厦门大学的“校训”、“校旨”,绘制校徽,设立评议会,实行民主治校,要求教学“切于实用,造就高等专门人才”。不惜重金聘请全国著名教授,学者来厦大任教,月薪高出全国一倍,达400圆大洋,结果许多名教授受聘来到厦大,实为一大盛事。林文庆特意从欧洲买来一台钢琴,置于别墅二楼,一有闲暇和工作紧张之余,就独自弹琴调节放飞心情。这台钢琴伴随他10多年,1937年回新加坡时寄放在夫人的娘家圃庵。后来成为殷承宗用它提高琴艺,从而走进上海音乐学院,进而在国际上得奖的基本用琴。林文庆还在这里写作、翻译《离骚》,编辑英文期刊《民族周刊》,有时也在这里接诊鼓浪屿的中外患者,宴饮酬答宾朋。直到厦门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另派来校长后,他才依依地离开耗去他一生中最好年华的地方!1957年元月他逝世时,临终遗嘱将这幢他住了16年的别墅献给了厦门大学。如今,林文庆的这幢山顶别墅,已残旧破败得剩下一个躯壳,门窗已经不全,野藤爬满了墙头,垃圾堆满了花园,住进了收“玻璃干”的拾荒者,怎么也寻不到林校长当年的华彩和那高朋满座,纵论天下的辉煌了!

籍贯考辨

关于林文庆校长,感触良多,以后有机会再讲,先纠正一个关于林文庆原籍上的误解。林文庆先生确实是海澄县人,但是说他是龙海人就错了。林文庆是海澄县海澄县第四区,1958年以后海澄县撤销,一、二、三区并到原龙溪县,这个新的行政区就改名为龙海县,如今又改为龙海市;而林文庆所在的海澄县第四区划归厦门市,先后叫过海沧人民公社、海沧乡、海沧镇、海沧区,因此林文庆的正确原籍是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因为我们是本村人,而且是族亲,故尔对这些变更耳熟能详,不过在马来西亚华社,由于历史的原因,海沧区仍然被称为“三都联络局”。(资料提供人 厦门大学毕业生 林中鹏 林海)

人物评价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表示,身为慈善家和商人,林文庆推动社会议题发展,协助社会建立共同目标,这样的奉献精神在新加坡建国初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育崧在《林文庆传》中这样评价:“在这十六年中,他为大学的安全和军阀苦斗;一九二九年的世界经济不景,大学濒于倒闭,他毅然和陈嘉庚分忧,只身南渡,筹募经费。每当一个苦难来临,他总挺身面对,绝不退缩,他的奋斗精神,更足为青年人的楷模。他主张培养大学的学术气氛……经他括择之下,真才实学的中外欧美学人都投奔到这间中国的学府来。在军阀气焰高涨的当儿,整个中国都笼罩在黑暗里,只有厦门大学……稍露生机,它便成为全国最有声望的学府了。”

莱佛士书院赫利特曾说:“我曾看过许多男孩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却从未对一个道别的学生(指林文庆)这么有信心。”

自我评价

去世前,林文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称是“生活艺术的毕业生,主修宽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