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更新时间:2024-09-07 16:10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确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位于紫荆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1997年7月,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同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

历史沿革

建馆沿革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确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河南省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国民政府将“河南省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同年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而展览难以为继,所以1958年由各单位捐资在紫荆山兴建的用于展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河南省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河南省会郑州建设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同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

2008年起,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

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2015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并入河南博物院,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同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

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对外试开放。

2020年12月26日,历经5年的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和3个月的试开放运行,河南博物院正式宣告对外全面开放。

2022年1月6日,郑州市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2年4号通告要求,河南博物院临时闭馆。2022年4月29日起,河南博物院于恢复开放。

2022年2月11日,河南将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位于象湖东侧。

文物收集

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民国十二年(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该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因为该馆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随着中国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

1949年11月,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从1954年开始,河南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

陈列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

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

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

2022年8月,河南博物院首次引入“虚拟公社”的概念,以九大镇院之宝为原型,进行二次虚拟形象创作,从世界观架构到虚拟世界,从形象创作到故事情节,通过新的方式向世人展示文物的起源和历史的魅力。

建筑格局

综述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展厅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西周东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遴选超过500件(套)馆藏文物,展出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一楼展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打破旧世界,第二部分为建设新家园,第三部分为走进新时代。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四楼13厅,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器——自羊徂牛,鼐鼎及鼒,第二部分为酒器——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第三部分为水器——盥帨于下,有盘有匜,第四部分为乐器——钟鼓锽锽,磬管锵锵,第五部分为兵器、车器、杂器——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主要展出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展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基本面貌。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西侧15厅,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汉代画像石刻,第二部分为陵墓石雕,第三部分为墓志,第四部分为佛教造像。系统介绍石刻艺术的4种表现形式,展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

鲁迅的艺术世界

鲁迅的艺术世界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展览的展品均为鲁迅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原件,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揭示鲁迅艺术世界的精神层面。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由家园、分封、天工、文脉四个单元组成,展览共展出145件中原文物。第一单元“家园”主要展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汉梁王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唐恭陵和北宋黄陵的部分出土文物。第二单元“分封”通过中原地区的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和乐器,再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第三单元“天工”从青铜铸造、玉器琢磨和瓷器烧造三方面,呈现中原地区的工艺美术与工匠的智慧。第四单元“文脉”回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发展变迁过程,包括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西汉时期确定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及佛教与道教相互吸纳及构成的民间信仰。

馆藏文物

综述

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重要藏品

所获荣誉

文化活动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不断投入重点资金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水平,根据部门职能划分由相关部门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库房和展厅中央空调系统的升级改造、恒湿库房、微环境控制展柜、柜架囊匣配置等项目。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以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对重点文物展柜微环境湿度调控为主。

2011年,完成河南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项目,在院区、展厅、库房和展柜分别设立监测站点,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空气浮尘、光照辐射、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系统和监测设备做好日常维护运行工作。

纸质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是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基地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设立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基地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河南省推广研究成果;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专业培训工作;帮扶河南省内外文博单位重要项目的修复方案设计及编制工作;对民办博物馆等民间机构及个人收藏者提供技术咨询工作;并承接书画、碑帖拓片及其它纸质文物的修复业务。基地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深化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以提升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为己任,为推动河南省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金属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博物院)简称金属基地,隶属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建立于2010年。由中心主任兼任基地主任,设专职副主任1人。中心设计职能为,承担河南博物院金属文物、无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研究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科学理念、传统技艺和审美需求,最大程度确保修复和保护过程的合理性。在河南省内乃至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推广、实施等相关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金属基地包括金相显微镜实验室、无机文物保护修复室。

传统修复

传统技术研究室,是文保中心下属从事各类文物修复的专业科室。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传自北京,也就是从清宫廷造办处的“歪嘴于”一支。

1952年,河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文物修复室,师从“歪嘴于”传人王德山的王长青先生来到河南省博物馆,专司各类文物的修复及复仿制工作。

1979年,王琛工作后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

2011年,文物修复室归属文保中心,即现传统技术研究室。工作包括: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锡器、陶器、釉陶、三彩、骨器、玉石器、画像砖、玻璃器等,各类文物的复仿制及金银错与不同材质的镶嵌技术,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编制。

2013年,河南博物院安排两名硕士研究生跟随王琛专门学习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使这一技艺在河南博物院得以延续和传承。

自修复室成立之初已有近70年,通过三代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计修复各类馆藏及外单位文物近5000余件。其中代表作有云纹铜禁(春秋)、“妇好”鸮尊(商)、“妇好”夔足方鼎(商)、“王子午”鼎(春秋)、龙耳方壶(春秋)、莲鹤方壶(春秋)、嵌宝石金蝴蝶(明)、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镶红铜龙纹扁壶(战国)、三彩童稚木偶戏图枕(宋)等。先后为台湾自然博物馆、国家钱币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单位复仿制各类文物300余件。

领导成员

党委书记:万捷

院长:马萧林

纪委书记:葛聚朋

副院长:张得水、信木祥、李琴、翟红志

副院长、工会主席:史自强

机构设置

河南博物院由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财务处、陈列部、社会教育部、研究部、藏品管理部、图书资料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信息管理处、河南文化信息中心、文物征集交流部(河南民俗博物馆)、华夏古乐团、纪检监察室、对外合作交流办公室、社会服务部(文创办)组成。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夏令时:9:00至17:30,冬令时:9:00至17:00。闭馆前1小时停止预约参观,每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闭馆。

门票价格

免费参观。

基本陈列讲解收费:“首席讲解员”讲解收费260元;“一级讲解员”讲解收费200元;“二级讲解员”讲解收费150元;“双语讲解员”英文讲解收费280元;特约讲解每组收费:100元;寒、暑假特训班每人收费:2600元;各种特展讲解收费:100元。

新馆

河南博物院新院项目选址拟在郑东新区白沙组团象湖以东地块,通惠路以西、前程大道以东、荣昌路以北、升平路以南围合的170亩区域内,规划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地下辅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公众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

2024年3月2日,河南博物院许昌分院揭牌仪式在许昌举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