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

更新时间:2024-04-27 10:48

洞山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北部,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为创始人良价大师驻锡之地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鲜利严等和尚在洞山长住,使曹洞佛法传入日本朝鲜。洞山普利禅寺始建于唐咸通中期,几经兴废,1988年重修。现仍处于复建之中,本次修复工程始于自2010年8月。在寺院中轴线右侧,洞山禅修中心也正在营建当中。

地理位置

洞山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北部,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为创始人良价大师驻锡之地。

曹洞宗天下闻名,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鲜利严等和尚在洞山长住,使曹洞佛法传入日本及朝鲜。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

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洞山景区处于原始森林内,古木参天、藤蔓环绕、飞瀑鸣泉、鸟翔兽走、景致美不胜收。景点20余处,有普利寺价祖塔、苏辙诗石刻、木鱼石、七仙桥、千年罗汉松、石上楠、逢渠桥及夜舍山、红木埚、牛头山、经坑等多处佛塔林。

雄伟的山门上有已故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亲题“洞山禅林”四个金字,洞山山清水美,代代出佳人,画壁娘娘沐洞山溪泉,如芙蓉出水,深得皇帝宠幸,因此,洞山溪泉被誉为美容之神水。到洞山来参观,看佛光、沐洞山之灵气,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吉祥,事业发达,事事顺遂。

简介

洞山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为创始人良价大师驻锡之地。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北部。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鲜利严等和尚在洞山长住,使曹洞佛法传入日本及朝鲜。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原始森林内,古木参天、藤蔓环绕、飞瀑鸣泉、鸟翔兽走、景致美不胜收。景点20余处,有普利寺、价祖塔、苏辙诗石刻、木鱼石、七仙桥、千年罗汉松、石上楠、逢渠桥及夜舍山、红木埚、牛头山、经坑等多处佛塔林,雄伟的山门上有已故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亲题“洞山禅林”四个金字.

洞山交通

宜丰至洞山公路已于2005年12月全线通车,长20.027公里。路况良好,每日有定点班车往返景点至县城。

洞山门票

免费

旅游景点

普利禅寺

价祖塔

即良价墓塔。唐咸通十年(869)良价圆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禅师”,葬于洞山普利寺后山,墓塔名慧觉。墓塔前护以砌石,有拜台,石阶可通行人。塔形古朴,六方,高3.2米,宝盖宽1.2米。塔座两层,底层六方,均刻忍冬花壶门,第二层各刻如意草、万字、金钱、双金钱。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莲,角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盖伞形,有瓦垅,六角飘檐。塔刹3层:莲瓣覆钵、相轮、宝珠。塔下面下端遗存“己丑敕建”、“师慧觉宝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务部门曾拨款修复。

后法堂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禅师创建广福寺。元末遭兵燹,明末清初重建,更名普利寺。现存在后法堂重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为木质3层高阁。面阔7间,进深12米,立于丈余高的石台上。大门有“佛在性中”匾额。僧房为木结构重楼,楼上下共有丈室34间。1983年省宗教事务部门拨款32000元,修葺后法堂。

木鱼石

夜合石

苏辙游洞山诗刻

千年罗汉松

在普利寺前。高10米,树冠约13米。主干虽仅存一小边皮,不及原干的2/5,但却枝繁叶茂。据《五灯会元》载,此松系青林师虔禅师所植。至1985年已有1100多年。当时师虔曾作偈一首:“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夜合山塔林

有塔10座。建于1644-1766年间,所葬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共同归葬之墓塔。塔为(穴下卒)堵坡式,高2.3米,座宽1.2米,底座为金刚宝座式,下二层四方无花饰,第三层刻忍冬壶门。塔身圆柱体,上置莲盘刹座,正反两面都开门。后门下通石砌四方地宫,深3米,长宽各1.5米。塔门凸刻龛座与小碑。上刻“普同塔”3字。其余九塔是灵会承塔、比邱古松塔、履贞德塔、慧芳建塔、无极信塔、碧云珍塔、阗玄性塔、淑耀杲塔、自若真塔。

红米埚塔林

在洞山“古洞云深”坊左前500米左右的山头。建于1741-1774年间。墓塔为蕴一禅师塔、直方来禅师塔、见月中禅师塔、雨庵澍禅师塔、墨亭海禅师塔、霁空明禅师塔。塔形相同,成一线整齐排列。塔后砌有罗围、中安墓碑,记述其生平业绩。塔林地墁石板,前有石柱。僧塔现保存完好。塔林前另有僧墓14冢。

经坑塔林

在洞山村经坑山场,共有僧塔8座,分3层建立。上层一大罗围中有塔4座。中层一罗围中有塔1座,下层3塔四罗围。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乾隆三十四年间(1690-1769)。

牛形山塔林

在牛形山中间山头。共有僧墓塔9座。居中为道全禅师塔,建于唐大顺元年(890)。道全,是洞山正示第二代住持,良价高徒。

逢渠桥

银瀑飞练

中兴第一祖塔

明末中兴洞山禅林的第一位主持人—孤崖净聪禅师,逝于清康熙年间,葬洞山山前牛尾山。碑铭曰“中兴第一祖塔”,意在记其重兴洞山之功绩。“文革”中塔被撬倒,今已复原。

洞山语录

简要介绍

唐代禅宗典籍。又名《洞山良价禅师事录》、《悟本大师语录》。唐代禅宗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撰,明圆信、郭凝之编集。《五家语录》之一。

曹洞宗是禅宗五家中又一个流传久远、影响甚大的宗派。洞山录亦是作为禅宗经典语录而受到重视。本书记述洞山良价行实、机缘语句以及“五位君臣”等曹洞宗义,是了解曹洞宗风的重要资料。

洞山录版本亦有多种。日本慧印校订的一卷本《洞山良价禅师语录》,除经文外增补了自诫、规戒和良价写给母亲的信《辞北堂书》、《后寄北堂书》等,并附录其母回信。本书所选为明圆信、郭凝之所编的版本。

语录内容

一、师讳良价,会稽俞氏子,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云:“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云:“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默禅师披剃,年二十一诣嵩山具戒。

二、游方首谒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南泉问众云:“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皆无对,师出对云:“待有伴即来。”南泉云:“此子虽后生,其堪雕琢!”师云:“和尚莫压良为贱。”

三、次参沩山,问云:“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究其微?”沩山云:“阇黎莫记得么?”师云:“记得。”沩山云:“汝试举一遍看!”师遂举。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国佛云:“墙壁瓦砾是。”僧云:“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国师云:“是。”僧云:“还解说法否?”国师云:“常说,炽然说,无间歇。”僧云:“某甲为甚么不闻?”国师云:“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僧云:“未审甚么人得闻?”国师云:“诸圣得闻。”僧云:“和尚还闻否?”国师云:“我不闻。”僧云:“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国师云:“赖我不闻,我若闻,即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僧云:“恁么则众生无分去也!”国师云:“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僧云:“众生闻后如何?”国师云:“即非众生。”僧云:“无情说法,据何典教?”国师云:“灼然!言不该典,非君于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师举了。沩山云:“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师云:“某甲未明,乞师指示!”沩山竖起拂子云:“会么?”师云:“不会,请和尚说!”沩山云:“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师云:“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山云:“此去沣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拟草赡风,必为子之所重。”师云:“未审此人如何?”沩山云:“他会问老僧:‘学人欲奉师去时如何?’老僧对他道:‘直须绝渗漏始得。’他道:‘还得不违师旨也无?’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这里!’”

四、师遂辞沩为山,径造云岩,举前因缘了,便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云岩云:“无情得闻。”师云:“和尚闻否?”云岩云:“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云:“某甲为甚么不闻?”云岩竖起拂子云:“还闻么?”师云:“不闻。”云岩云:“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师云:“无情说法,该何曲教?”云岩云:“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曾,

眼处闻声方得知。

五、师问云岩:“某甲有余习未尽。”云岩云:“汝曾作甚么来?”师云:“圣谤亦不为。”云岩云:“还欢喜也未?”师云:“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六、师问云:“岩拟欲相见时如何?”云岩云:“问取通事舍人。”师云:“见问次。”云岩云:“向汝道什么?”

七、云岩作草鞋次,师近前云:“乞师眼睛得么?”云岩云:“汝底与阿谁去也?”师云:“良价无。”云岩云:“设有。汝向甚么处著?”师无语,云岩云:“乞眼睛底是眼否?”师云:“非眼。”云岩即喝出。

八、师辞云岩,云岩云:“甚么处去?”师云:“虽离和尚,未卜所止。”云岩云:“莫湖南去?”师云:“无。”云:“莫归乡去?”师云:“无。”云:“早晚却回!”师云:“待和尚有住处即来。”云:“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云:“难得不相见。”

九、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云岩良久云:“只这是。”师沉吟,云岩云:“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云: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十、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次,僧问:“先师道只这是,莫便是否?”师云:“是。”云:“意旨如何?”师云:“当时几错会先师意。”云:“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师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长庆棱云:“既知有,为甚么恁么道?”又云:“养子方知父慈。”

十一、师因云岩讳日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处,得何指示?”师云:“虽在彼中,不蒙指示。”云:“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甚么?”师云:“争敢违背他?”云:“和尚初见南泉,为甚么却与云岩设斋?”师云:“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云:“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云:“半肯半不肯。”云:“为甚么不全肯?”师云:“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

十二、师自唐大中末,于新丰山接诱学徒,厥后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洞曹宗”。

十三、云岩示众云:“有个人家儿子,问着无有道不得底。”师出问云:“他屋里有多少典籍?”云岩云:“一字也无。”师云:“争得恁么多知?”云岩云:“日夜不曾眠。”师云:“问一段事,还得否?”云岩云:“道得,却不道。”

十四、院主游石室回,云岩问:“汝去入到石室里许,为只恁么便回?”院主无对,师代云:“彼中已有人占了也。”云岩云:“汝更去作甚么?”师云:“不可人情断绝去也。”

十五、云岩问一尼云:“汝爷在否?”尼云:“在。”云岩云:“年多少?”尼云:“年八十。”云岩云:“汝有个爷,不年八十,汝还知否?”尼云:“莫是恁么来者么?”云岩云:“犹是儿孙。”师云:“直是不与么来者,亦是儿孙。”

十六、师参方到鲁祖,礼拜起侍立,少顷而出,却再入来,鲁祖云:“只恁么,只恁么,所以如此。”师云:“大有人不肯。”鲁祖云:“作么取汝口辩?”师便礼拜,乃侍奉数月。

十七、僧问鲁祖:“如何是不言言?”鲁祖云:“汝口在甚么处?”僧云:“无口。”鲁祖云:“将甚么吃饭?”僧无对,师代云:“他不饿,吃甚么饭?”

十八、师参南源,上法堂,南源云:“已相见了也。”师便下去,明日却上,问云:“昨日已蒙和尚慈悲,不知甚么处是与某甲已相见处?”南源云:“心心无间断,流入于性海。”师云:“几合放过。”

十九、师辞,南源云:“多学佛法,广作利益!”师云:“多学佛法即不同,如何是广作利益?”南源云:“一物莫违。”

二十、师到京兆,礼拜兴平和尚,兴平云:“莫礼老朽!”师云:“礼非老朽。”兴平云:“非老朽者不受礼。”师云:“他亦不止。”

二十一、师却问:“如何是古佛心?”兴平云:“即汝心是。”师云:“虽然如此,犹是某甲疑处。”兴平云:“若恁么,即问取木人去!”师云:“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兴平云:“汝试道看?”师云:“不是某甲。”

二十二、师辞,兴平云:“甚么处去?”师云:“么流无定止。”兴平云:“法身么流,报身么流。”师云:“总不作此解!”兴平乃拊掌,保福展云:“洞山自是一家。”乃别云:“觅得几人?”

二十三、师与密师伯参百岩,百岩问:“甚处来?”师云:“湖南。”百岩云:“观察使姓甚么?”师云:“不得姓。”百岩云:“名甚么?”师云:“不得名。”百岩云:“还治事也无!”师云:“自有郎幕在。”百岩云:“还出入也无?”师云:“不出入。”百岩云:“岂不出入?”师拂袖便出。百岩次早入,召二上座云:“昨日老僧对阇黎,一转语不相契,一夜不安,今请阇黎别下一转语,若惬老僧意,便开粥相伴过夏。”师云:“请和尚问!”百岩云:“岂不出入?”师云:“太尊贵生。”百岩乃开粥同共过夏。

二十四、师与密师伯到龙山问讯,老僧云:“此山无路,阇黎从何处来?”师云:“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老僧云:“我不从云水来?”师云:“和尚住此山多少时邪?”老僧云:“春秋不涉。”师云:“和尚先住?此山先住?”老僧云:“不知。”师云:“为甚么不知?”老僧云:“我不从人天来。”师云:“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老僧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师始具威仪礼拜。

二十五、师行脚时,会一官人云:“三祖《信心铭》,弟子拟注。”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作么生注。”法眼代云:“恁么则弟子不注也?”

二十六、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婆担水,师索水饮,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且道水具几尘?”师云:“不具诸尘。”婆云:“去!休污我水担。”

二十七、师在泐潭,见初首座,有语云:“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师遂问云:“佛界道界即不问,只如说佛界道界底是甚么人?”初良久无对。师云:“何不速道!”初云:“争即不得。”师云:“道也未曾道,说甚么争即不得。”初无对。师云:“佛之与道,俱是名言,何不引教?”初云:“教道甚么?”师云:“得意忘言。”初云:“犹将教意向心头作病在。”师云:“说佛界道界底病大小!”初又无对,次日忽迁化,时称师为问“杀首座价。”

二十八、师与神山密师伯过水,乃问:“过水事作么生?”神山云:“不湿脚。”师云:“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神山云:“尔又作么生?”师云:“脚不湿。”

(一作:师与神山渡水,师云:“莫错下脚!”神山云:“错即过不得也。”师云:“不错底事作么生?”神山云:“共长老过水。”)

二十九、师一日与神山锄茶园,师掷下钁头云:“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神山云:“若无气力,争解恁么道?”师云:“汝将谓有气力底是?”

三十、师与神山行次,忽见白兔走过,神山云:“俊哉!”师云:“作什么生?”神山云:“大似白衣拜相。”师云:“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神山云:“尔作么生?”师云:“积代簪缨,暂时落魄。”

三十一、神山把针次,师问云:“作甚么?”神山云:“把针。”师云:“把针事作么生?”神山去:“针针相似。”师云:“二十年同行,作这个语话,岂有与么工夫?”神山云:“长老又作么生?”师云:“如大地火发底道理。”

三十二、神山问师云:“智识所通,莫不游践,径截处乞师一言!”师云:“师伯意何得取功?”神山因斯顿觉,下语非常。后与师过独木桥,师先过了,拈起木桥云:“过来。”神山唤:“价阇黎!”师乃放下桥木。

三十三、师与神山行次,指路傍院云:“里面有人,说心说性。”神山云:“是谁?”师云:“被师伯一问,直得去死十分。”神山云:“说心说性底谁?”师云:“死中得活。”

三十四、师问雪峰:“从甚处来?”雪峰云:“天台来。”师云:“峰智者否?”雪峰云:“义存吃铁棒有分。”

三十五、雪峰上问讯,师云:“入门来须有语,不得道早个入了也。”雪峰云:“某甲无口。”师云:“无口且从,还我眼来?”雪峰无语。云居膺别前语云:“待某甲有口即道。”长庆棱别云:“恁么则某甲谨退。”

三十六、雪峰搬柴次,乃于师面前抛下一束,师云:“重多少?”雪峰云:“尽大地人提不起。”师云:“争得到这里?”雪峰无语。

三十七、师于扇上书“佛”字,云岩见,却书“不”字,师又改作“非”字,雪峰见。乃一时除却。

兴化奖代云:“吾不如汝。”

三十八、雪峰作饭头,淘米次,师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时去。”师云:“大众吃个甚么?”雪遂覆却米盆。师云:“据子因缘,合在德山。”

三十九、师。一日问雪峰:“作甚么来?”雪峰云:“斫槽来。”师云:“几斧析成。”雪峰云:“一斧斫成。”师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雪峰云:“直得无下手处。”师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雪峰休去。

四十、雪峰辞师,师云:“子甚处去?”雪峰云:“归岭中去。”师云:“当时从甚么路出?”雪峰云:“从飞猿岭出。”师云:“今回向甚么路去?”雪峰云:“从飞猿岭去。”师云:“有一人不从飞猿岭去,子还识么?”雪峰云:“不识。”师云:“为甚么不识?”雪峰云:“他无面目。”师云:“子既不识,争知无面目。”雪峰无对。

四十一、云居道膺来参,师问:“甚处来?”云居云:“翠微来。”师云:“翠微有何言句示徒?”云居云:“翠微供养罗汉,某甲问:‘供养罗汉,罗汉还来否?’翠微云:‘尔每日瞳个甚么?’”师云:“实有此语否?”云居云:“有。”师云:“不虚参见作家来。”

四十二、师问云居:“汝名甚么?”云居云:“道膺。”师云:“向上更道!”云居云:“向上即不名道膺。”师云:“与老僧只对道吾的语一般。”

四十三、云居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阇黎他后有把茅盖头,忽有人问,如何只对?”云居云:“道膺罪过。”

四十四、师一日谓云居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云居云:“若是恩大,佛亦不作。”师然之。

四十五、师问云居:“甚处去来?”云居云:“蹋山来。”师云:“那个山堪住?”云居云:“那个山不堪住。”师云:“恁么则国内总被阇黎占却?”云居云:“不然。”师云:“恁么则子得个入路。”云居云:“无路。”师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云居云:“若有路,即与和尚隔山去也?”师乃云:“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去在。”

四十六、师因与云居渡水次,师问:“不深多少?”云居云:“不湿。”师云:“粗人。”云居云:“请师道!”师云:“不干。”

四十七、云居一日作务,误划杀蚯蚓,师云:“这个聻!”云居云:“他不死。”师云:“二祖往邺州又作么生?”云居无对。

四十八、师问云居:“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云居云:“始成孝养。”

四十九、师谓云居云:“昔南泉问讲《弥勒下生经》,僧云:‘弥勒甚么时下生?’僧云:‘现在天宫。当来下生。’南泉云:‘天上无弥勒,地上无弥勒。’”云居随举而问云:“只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师被问,直得禅床震动,乃云:“膺阇黎,吾在云岩,曾问老人,直得火炉震动,今日被子一问,直得通身汗流。”

五十、后云居结庵于三峰,经旬不赴堂,师问:“子近日何不赴斋?”云居云:“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师云:“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云居晚至,师召膺庵主,云居应诺,师云:“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云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寻不见,如是三日乃绝。

历史渊源

天下举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鲜利严等和尚在洞山长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鲜。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良价大师(公元835年)创立的曹洞佛法,传扬世界,良价于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禅师”法号,圆寂后敕建“慧觉宝塔”建于洞山后山。 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原始森林内,古木参天、藤蔓环绕、兽走鸟跃、鸣泉飞瀑,景致美不胜收。景点20余处,有普利寺价祖塔、苏辙诗石刻、木鱼石七仙桥千年罗汉松、石上楠、逢渠桥及夜舍山、红木埚、牛头山、经坑等多处佛塔林,雄伟的山门有已故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扑初老先生亲题“洞山禅林”四个金字,洞山山清水美,代代出佳人,画壁娘娘沐洞山溪泉,如芙蓉出水,深得皇帝宠幸,因此,洞山溪泉被誉为美容之神水。君到洞山来,看佛光、沐洞山之灵气,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吉祥,事业发达,事事顺遂。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