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

更新时间:2024-09-11 09:11

焦虑情绪是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

作用

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说:“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这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吃饭是必要的,但吃得太多,就会肚子痛。

然而,强烈的焦虑也并不总是消极的。丹麦哲学家S.A.Kierkegaar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哲学家写专著讨论焦虑,他大概是第一人。年轻时的Kierkegaard火热地爱着他的恋人,以至于跟她缔结婚约。可是,经过痛苦的心理冲突,他终于又毁弃婚约,并且终身不娶。他关于焦虑的专著有好几本,几乎是他本人焦虑的哲学反思。可以说,他个人灵与肉的冲突被普遍化、深刻化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种严重的焦虑同时却是创造性的,焦虑迸发出了耀眼的思想火花。Kierkegaard是一位富于宗教情感的人,人生态度极为严肃。他鄙弃廉价的妥协和表面的和谐,强调“非此即彼”,生于“恐惧与战栗”之中,一生之中经历过几次精神上的“飞跃”。他说过,“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将来还会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痛苦究竟是心灵的疾病还是罪恶。”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

弗洛伊德之强调本能和焦虑,从历史源头来说,跟Kierkegaard的关系是明显的。

调整

焦虑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着焦虑情绪,当我们处于心理压力状态,受到刺激时,我们都会出现焦虑情绪。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的事件,但是长期的焦虑情绪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你长期的处于心理焦虑状态,建议你用下面微心理整理的方法,来调整你的焦虑情绪!

1.增强安全感

存在焦虑情绪的朋友,都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总是担心着有什么事情发生,从而导致焦虑。多增强安全感,可以让自己的焦虑情绪消失。

2.增加自信心

没有自信以后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3.转移注意力

焦虑情绪是一种恶性循环,越焦虑就会越让我们注意引发焦虑情绪的事件,从而导致我们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转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

4.心理放松

不管是焦虑、恐惧、烦躁,还是其它的不良情绪,心理放松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调整。心理放松有很多的方法,运动、看电影、听音乐等等,都可以让我们放松。

焦虑研究的开端

1894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种特殊的综合征:焦虑神经质,这标志着近一个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

1、客体性焦虑(恐惧)。客体性焦虑又分为两种:原发的客体性焦虑;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2、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的患者认为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恶。

焦虑症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时,通常会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机率为5%,国内发病率较低,平均为7‰。战时焦虑症占战时神经症的1%。常于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为2:3。

焦虑是预感到未来威胁,与惧怕不同,后者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威胁与焦虑的程度很不相符。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未明,不同学派有不同解释。

1、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2、病前性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3、精神因素: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可为诱发因素

4、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

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说法,有的学者强调杏仁核下丘脑等“情绪中枢和焦虑症的联系,边缘系统新皮质中苯二氮蘧受体的发现,提出焦虑症的”中枢说 “;也有人根据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有效地改善躯体的症状、缓解焦虑,支持焦虑症的“周围说”。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焦虑症是由于进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基于“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习惯性行为,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间的条件性联系使条件刺激泛化,形成广泛的焦虑。Lader提出:遗传素质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础,一旦产生较强的焦虑反应,通过环境的强化或自我强化,形成焦虑症

二、临床表现

可起病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起病可急可缓,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的诱因。

1、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panicattack)。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 “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2、慢性焦虑症,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

三、病程与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女性患者、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症状变化不多者,预后较好;躯体症状明显者,预后较差。但经适当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工作

工作焦虑已经成为现今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生活中,我们现在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诱发了工作焦虑情绪。

工作焦虑的常见表现及症状: 

1、担心自己如何出现在同事领导面前;

2、由于他人控制了局面而感到不舒服;

3、认为如果自己没能控制住局面就是个弱者或失败者;

4、经常有莫名的不安和害怕,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

5、经常感到来自于追求成就(或成功)的持续的压力;

6、遇事紧张、恐惧、多疑,畏首畏脚,依赖别人,显得缺乏主见

7、内心总是不自觉的焦虑,总有患得患失的感觉,对别人的话敏感;

8、感到自己强烈地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得不到认可会产生挫败感或者怨恨;

9、难以专注工作,思维迟钝,反应迟缓,丢三忘四,经常出错,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所措;

10、有恐惧情绪,对工作上的失误、批评、惩罚等出现惊恐反应。

克服方法

工作中有焦虑情绪时,要找朋友倾诉、出去旅游,如果还是得不到调整,需要正确分析评价自己,是不是处于职业枯竭期而需要再学习,还是缺乏宽容没有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或者是压力过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对于处于职业困惑中的人来说,努力培养工作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实在没有兴趣,则要考虑换个行当了。对于还没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作一份职业规划很重要,评估自己的性格类型职业定位、兴趣、远近期规划等,明确自要干什么,才能快乐工作。

一、通过性格测试,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格、真实的“本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壮大内心的力量,准确地自我定位。

二、从事顺应自己本性、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避免从事经常需要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做内心本能抗拒的事情的工作。

三、通过有效的心理疗法,例如:精神分析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系统脱敏”和“放松训练”治疗法或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从而领悟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改变认知方式,降低焦虑程度及紧张水平,提高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

四、自我调节,例如:转移注意力,培养业余爱好,听音乐,幻想,按摩,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方式积极地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保持乐观的心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