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花

更新时间:2023-11-24 12:28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Kom. ex Pavol.)是豆科苦参属植物,高可达2米,枝多开展,羽状复叶;托叶钻状,宿存;小叶片形态多变,一般为椭圆状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上面几无毛,下面中脉隆起,总状花序着生于小枝顶端;花小,花萼钟状,蓝紫色,萼齿圆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状长圆形,柄与瓣片近等长,翼瓣与旗瓣等长,倒卵状长圆形,龙骨瓣比翼瓣稍短,镰状倒卵形,子房比花丝长,荚果非典型串珠状,种子卵球形,深褐色。3-8月开花,6-10月结果。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2米,有时3-4米。枝多开展,小枝初被毛,旋即脱净,不育枝末端明显变成刺,有时分叉。羽状复叶;托叶钻状,部分变成刺,疏被短柔毛,宿存;小叶5-9对,形态多变,一般为椭圆状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0-15毫米,先端圆或微缺,常具芒尖,基部钝圆形,上面几无毛,下面中脉隆起,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

总状花序着生于小枝顶端;花小,长约15毫米,较少;花萼钟状,稍歪斜,蓝紫色,萼齿5,不等大,圆三角形,无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有时旗瓣稍带红紫色,旗瓣倒卵状长圆形,长14毫米,宽6毫米,先端圆形,基部具细长柄,柄与瓣片近等长,反折,翼瓣与旗瓣等长,单侧生,倒卵状长圆形,宽约3毫米,具1锐尖耳,明显具海棉状皱褶,龙骨瓣比翼瓣稍短,镰状倒卵形,具锐三角形耳;雄蕊10,等长,基部连合不到三分之一;子房比花丝长,密被黄褐色柔毛,花柱变曲,无毛,胚珠多数,荚果非典型串珠状,稍压扁,长6-8厘米,宽6-7毫米,开裂方式与砂生槐同,表面散生毛或近无毛,有种子3-5粒;种子卵球形,长约4毫米,径约3毫米,深褐色。花期3-8月,果期6-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华北、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沙丘和山坡路边的灌木丛中。白刺花属阳性树种,喜光、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土石山地的阳坡半阳坡均可造林。

主要变种

川西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Franch.) Skeels var.chuansiensis C. Y. Ma)该变种花冠蓝紫色;叶有时成簇着生于短枝顶端,小叶很小,长5-6毫米,宽2-4毫米,多为宽卵形。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云南(德钦)、西藏(东北部)。生长在海拔2500-3400米,偶达2000米的干旱的山坡或河谷沙地。

凉山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Franch.) Skeels var.liangshanensis C. Y. Ma)该变种与白刺花不同为:小叶长圆形,较大,侧脉两面均明显,稍隆起,被灰白色近贴伏状疏柔毛;荚果细圆柱形,串珠状,种子间缢缩部较细长,有2-3粒种子,罕5粒。分布于中国四川(凉山)。生长在海拔700-750米。

繁殖方法

白刺花的出种率为57%,种子千粒重在13-16.763克之间,白刺花种子外面有一层蜡质,对种子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能避开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常温下保存7年仍能发芽。在育苗时,需用沸开水浸泡催芽,种子发胀后播种,发芽率在58%-68%之间,平均为63.25%。白刺花在造林的当年3月育苗,种子处理后播入营养袋中,雨季可出圃造林,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高。

栽培技术

林地准备:造林前应进行水平沟、水平阶或鱼鳞坑整地。水平阶营造白刺花林最好,年生长量能提高20以上,但在坡度较陡、地形破碎的山地采用鱼鳞坑整地较方便易行。整地时应提前在头一年雨季前进行,以充分接纳雨水,增加土壤水分,并使土壤有一定的体闲期进一步熟化,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年生长量。

造林:植苗造林春秋两季均可。春季造林宜早不宜晚,以每年3月上中旬为宜,迟则造林成活率迅速下降。截杆造林宜秋季进行,不仅可提高成活率,而且发苗也旺,长势好。造林密度宜5000-10000株/公顷,即行距2米,株距0.5-1米。

抚育管理:造林后应严禁放牧,幼林期需每年进行松土锄草2-3次,必要时追施化肥,成林后如作薪炭林,可在5-6年内平茬复壮。

主要价值

水土保持:白刺花具有突出的耐干旱、耐贫瘠、耐火烧、耐践踏、耐割刈等特性,根系深而强大,萌蘖能力强等一系列优良生态特性。所以,可以作为水土保持植物。

饲用:白刺花叶适口性较好,消化率较高,而且相当耐啃。中国贵州喀斯特山区基岩漏水,雨水时空错位,可把白刺花和苜蓿进行混交种植。

经济:白刺花的花、种子内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生物碱及黄酮等成分,属于高蛋白低脂可食资源,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可作为良好的蜜源植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