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牝

更新时间:2024-01-26 16:19

玄牝,道教及修真术语。出《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幽远微妙之意。牝:指鸟兽的雌性。泛指阴性的事物 。

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阴。玄妙阴阳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延伸

玄牝之门:指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谓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则及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这可谓是谷神不死。

老子把‘道’称作‘天下母’,某种意义上,老子是提倡阴柔为主导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贵柔守雌,他从“弱者道之用” 出发,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弱胜刚强”。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在《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这样贵柔崇阴的例子是很多的。这在当时战乱时期阳胜而杀伐的时代具有全局的平衡思想。老子用起以柔克刚的思想缓和当时战乱的阳刚杀伐的环境。

导读:

玄牝:的另一种解释为,古人修真体悟中的一种精神觉知状态;心无所住,至善如水,至虚如谷(虚怀若谷,百谷之王)之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明澈觉知,称为谷神,也叫玄牝。

依据参考一:《关尹子》第二篇 “柱” 中提到:

(1) “梦中鉴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梦天地者寝不寐,欲去鉴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无,在此不在彼。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

(2) “衣摇空得风,气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雨雷电皆可为之。盖风雨雷电皆缘气而生,而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知此说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可以得出老祖们在那个时代已经开始探索并称呼精神感知层面的幻象天地为“天地”,并发现就算你知道精神觉知为根,你如果没有特意锻炼也无法做到梦中识天地根,禅定中识天地根;

其第五篇 “鉴”,更是古人当时对心境变化的权威深入研究;此篇提到 “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可看出对觉知明彻的重视,并告诉后人怎么才能做到。

依据参考二:

关尹子》和《道德经》学术界早已考证,作者之间关系密切,著作内容关系更密切;

其中道德经十六章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恰与参考一中对精神感知的探索相呼应,判断出禅定中有“天地”,去思虑静观之可知其根,此根按照老祖们的对精神层面的研究称之为“天地根”没问题;那自然“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正强调“玄牝”是精神层面的觉知状态,并不是具体器官穴位;正契合佛道两家的“明心见性” 和“修心炼性”,所以《道德经》的无为要贯穿至精神层面,既“入定”“禅定”层面才更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

出处

“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源流

老子道德经》流传2500多年来,注者百余家,对其第六章“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见解各异,诚可谓众说纷纭。“玄牝”,有人认为是口、鼻(如河上公),有人认为是天、地(如黄元吉),还有认为是真空妙有(如江希张)。但大多数人则认为是“玄关窍”,却无甚考证依据,人云亦云。这些说法真是“玄之又玄”,令人如堕五里雾中,不得要领。为此,笔者虽经常研读原文及有关文章,仍是糊里糊涂,不得其解。

1990年,笔者在北京白云观获得一册《道德经白话解说》,注者江希张,另有一番见解。他说:“后世金丹家乃执著有像,指为什么关窍。那知老子的话,岂仅在一身的关窍上说呢!”这两句话似乎比较含糊。这是因为他在第一章注解中已经讲过,故不作重复。如果与第一章中的话联系起来,那就既清楚,又明白了:“后世丹家解为玄关一窍,修通了这一窍,便能成不老金仙。不知这等解释,只见得一爪一鳞,不知龙的的全体。白居易曾经说过:老子不言药,不言丹,不言白日上青天……”

江氏注书时,只有13岁,当时的学者颇有好评,认为“老子者,道德开始,存神过化,无始无终,一一-大至人也。……江童者,孔老数千百年后一大解人也。既已拨云披雾,破汉唐以来诸学之旧巢……”(张知睿序)笔者认为老子高屋建瓴,站在“道”的高度上,用“无为而无所不为”哲学家的眼光,观察一切,说明一切。而《道德经》正是这一世界观的体现,充分讲述朴素的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事物发展规律,以及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恐不会专论玄关一窍。江氏指出这些是了不起的。

顺便指出,《道德经白话解说》中,老子第六章的原文,亦不同于过去读过的版本。过去的许多版本(包括杂志),大都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而《白话解说》中是“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两者一字之差,含意有所不同,那么究竟谁的正确?当读到第廿五章时,顿感豁然开朗。请看原文:“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这一章与第六章作一对比,即可发现“谷神不死”与“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是相对应的。空空荡荡的山谷,看似无物,实则“有物浑成,先天地生”。物质不灭,故谓“不死”;什么物质广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所以谷神即“道”或“大”。当然“道”或“大”是不会死的,故谓“谷神不死”。

评论

接下来的“是为玄牝”(请注意,并非是“是谓玄牝”)。从字面上看,这是指玄奥的雌性,而第廿五章接下来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即“道”为生养万物的母亲,那还不是“玄牝”吗?“玄牝”即“天下母”之意。

再联系到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看,“无名”者即“道”也、“大”也;“有名”着、者即“天下母”、“玄牝”是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是说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道”或“大”虽为万物之母,但对万物的抚养却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好像可以感到它的存在,而作用不激烈。

那么“道”或“大”究竟是什么?第廿五章已说“道法自然”,即“道”效法大自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又是什么?恐怕只有那些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了,如有的气功家称之为“混元气”。它们充斥于整个宇宙,又能进入一芥子大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那么“有名”则为“万物之母”、“玄牝”也。

概意:

玄:玄关,肚脐,神阙

牝:两肾之间孕化万物的先天之精

玄牝概指:肚脐於肾精中间的位置,人神所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