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突触

更新时间:2023-12-23 17:48

电突触是突触中一类。神经冲动传递不需化学物质作为递质,冲动扩布较快。结构类似间隙连接。突触间隙较窄,其间电阻较低,离子易通过。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较多。

突触传递

通过“接口”的信息传递突触传递的机制究竟是化学传递还是电传递,学术界一直对此争论不休,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有的学者认为,突触是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的,称为化学传递;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们之间是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称为电传递。科学家们用了几代人的时间和精力证明了突触传递有化学信号的参与,并且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从而确立了突触传递的化学传递理论的地位。后来又有学者证明了电突触的存在。此时,困扰人们的学术问题终于真相大白,突触有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1]

突触:

突触就是神经元之间的交接点,包括①突触前膜,即前一个神经元的末梢部分;②突触后膜,即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膜膜;③突触间隙,即突触前后膜之间的裂隙,约150~250A,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神经递质通过突触传递的方式进行的,即前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从突触前膜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又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作用,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

电突触的形态学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电突触依赖电紧张性的电流传播,把动作电位从一个神经元直接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触。这类突触的形态特点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呈缝隙连接,两层膜之间间隔仅2~3nm,前膜有微孔但无囊泡,故又称非囊泡型突触。电突触传递速度快,几乎没有突触延搁,多数是双向传导。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广泛联系的基本结构,在中枢的调节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按功能特点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正常时,神经冲动到达兴奋性突触时,突触囊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性动作电位。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神经元轴突末梢因冲动到达而释放抑制性递质,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增高对K+和Cl-的通透性,使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其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也称超极化抑制。

突触的组成及其分类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并能传递兴奋与抑制的结构叫突触。突触分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类:电突触为神经元之间的缝管连接;化学突触借化学物质传递,能释放化学递质的膜状结构叫突触前膜,有受体能接受化学递质的膜状结构叫突触后膜,2者之间的缝隙叫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侧的胞质含有化学递质的突触小泡、微丝和线粒体;突触后膜上有各种特异性的蛋白质受体。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极其繁多,神经元间接触形式亦不一致,故突触种类亦多样:1个神经元轴突与另1神经元树突接触,叫轴树突突触;1个神经元轴突与另1神经元胞体接触,叫轴体突触;1个神经元轴突与另1神经元轴突接触,叫轴轴突触。此外神经元间联系的数目亦不同:有的1个神经元与1个相联系;有的1个与多个联系;有的多个与1个联系,如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上的突触可多达10万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