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县

更新时间:2024-08-23 15:44

甾县,秦朝砀郡及汉代梁国下辖县,甾获渠出自甾县城南。县城城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西村。县属范围约在今民权县部分地区和兰考县堌阳、阎楼、小宋、孟寨、葡萄架、南彰、张君墓等多镇。

县区概况

古县名。治所在葵丘(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地,在今民权县林七乡孙庄村,又名旧县集)。县属范围约在今民权县部分地区和兰考县堌阳、阎楼、小宋、孟寨、葡萄架、南彰、张君墓等多镇。春秋时为戴国地,郑取戴后改名谷城县。秦时,因此地多灾年,故名甾(音同“灾”)县,属砀郡。西汉属梁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称嘉谷县,东汉光武帝处复称甾县。东汉建初八年(84年)改名考城县

名称来源

秦时,因此地多灾年,故名甾(音同“灾”)县,属砀郡

历史沿革

西周至春秋早期为子姓戴国都城戴邑。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郑国灭戴国,取戴邑。后属宋国,改称“葵丘”。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等国于此葵丘会盟

魏灭宋后,改名为“谷”。

秦朝时施行郡县制,以”谷“建为县,称“谷县”,属砀郡

秦朝末年,楚汉兵起,因戴邑多灾年,故改称“甾县”。

西汉时,仍称“甾县”(包括曹县西南部等),属梁国

王莽篡汉,改称“嘉谷县”。

东汉建立,复称“甾县”。汉章帝东巡路过甾县,觉得县名不好,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下诏改名为考城县,属陈留郡(今河南开封)。

与戴国地望探析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戴国的地望在陈留郡,如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戴(哉)”字的注释为:“哉(戴),故国在陈留。”现在学术界可以肯定的是,古戴国故地在汉代时属于陈留郡。汉代也曾称其为“甾县”,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梁国甾县,故戴国。”

关于甾县与戴国的关系,古文字学家黄盛璋曾有着精辟的论断:“即戴国之戴……汉代又写作甾。许慎云:‘故国在陈留。’段玉裁注:《春秋经》隐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三经皆作载,惟《谷梁音义》曰:载本或作戴,而前志作戴,古载、戴同音通用耳……汉之甾县,古之戴国也。甾与戴古音同,戴古字,甾今字。”

汉代前期梁孝王建立梁国时曾将其改称为“甾县”,只是叫甾县的时间不长,称陈留郡的时间更长。西晋学者杜预对戴国故地注解得更为详细:“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这说明西晋时期戴国故地已经被称之为“戴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戴国地望在汉晋时期的陈留郡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大家对于戴国究竟是在开封兰考境内,还是在商丘民权境内的纷争,归根结底是两千年间历史地理沿革导致的。

要解决戴国究竟在哪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戴国区域的行政区划发展脉络梳理清楚。

梁孝王时期的甾县到了汉章帝时期被改为考城,此事记载在东汉著名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之中:“(汉)章帝改曰考城。”考城县位于今河南兰考县东南一带,汉代中后期考城又改为成安县,仍属陈留郡管辖;公元386年后魏时期,改为考阳县;公元525年—527年后魏孝昌时期,又重新设为成安县,此时属于北梁郡管辖;公元550年—577年北齐时,再次改为成安县,成安县城在县东北今兰考固阳一带;公元596年的隋朝开皇年间,再次改为考城县;公元907年—923年五代后梁时期,改称为戴邑;公元923年—936年的后唐时期,又改为考城县,归开封府管辖;到了明代,考城县迁徙至兰考固阳一带,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明确指出戴国国都在考城县的具体位置:“戴,子姓。都今河南归德府考城县东南五里考城故城是。”

下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考城故城在哪里,或者说是我们必须搞清楚戴国故城是在兰考,还是在民权。历史上,民权县与兰考县有过几次行政区域变化。民权县设立于1928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期,最初由杞县东北部的“五社”和睢县北部的“七里”合并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时,又将原考城北关区等划归民权县管辖。至此,考城县不复存在,它的所辖区域被分别划分给了今天的兰考县及民权县。戴国版图除现在的兰考县之外,还应包括民权、睢县、杞县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

戴国虽然占据今天几个县的管辖地域,但戴国国都还是能确定其具体地点的。我先说结论,戴国国都应该在现在的民权境内。民国时期编撰的《考城县志》中说:“(考城)周曰戴,春秋曰戴,战国曰外黄。”因为战国时期的外黄与戴国有承袭关系,所以我们搞清楚外黄所处之地,便可明确戴国之地望之所在。

《元和郡县志卷七》中记载:“外黄故城,‘雍丘’县东六十里。”雍丘即现今的杞县。杞县城东三十里即属民权县境,所以戴国故城应在今民权县西北一带。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认为:“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而稍北四十五里,离宋都六十余里,当即古戴国之地。”因此,虽然整个戴国的版图包括兰考、民权、杞县、睢县等区域,但其国都应在现在的民权县境内。

地理位置

甾县的县城城址位于河南省民权县东北四十五里林七乡西村。

文献记载

《汉书》记载:“梁国甾县,故戴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

(宋)《舆地广记》东京开封府考城县本子姓戴国,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谓之谷县,楚汉兵起,邑多遇灾,因名甾县。 汉属梁国。后汉属陈留郡,章帝东廵诏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也。 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以为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改曰考城属梁郡。唐属曹州。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大清一统志》:“甾县故城,在考城县东南,本周戴国。汉置甾县,属梁国。”

文物遗址

元和郡县图志》:“葵丘在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

《四书地理考》:“葵丘在今归德府考城县东一十里。鲁僖公九年会于葵丘。杜注宋地陈留外黄县东有葵丘。”

历史名人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戴德(西元前48~33)字延君,生卒年不详,汉梁人。为西汉经学家,与其姪圣同受礼于后苍,戴德称大戴,戴圣称小戴。德删辑八十五篇,名《大戴礼》;圣又删为四十九篇,名《小戴礼》,即今之《礼记》。

夏牙,东汉梁国蒙县人。夏恭子。少承家业,习《韩诗》、《孟氏易》。举孝廉,早卒。乡人号文德先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