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更新时间:2023-11-27 17:42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病因病机

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

邪侵

药物

服用某些抗炎类、激素类药物所造成的软骨损伤也是许多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往往始于滑膜病变、软骨受损或是变性;由于关节滑膜、软骨的损伤以及关节滑液的缺失,导致关节骨骼缺少必要的保护,以至于人体一活动,关节处的骨骼因缺乏必要的“软骨保护”直接发生剧烈硬性摩擦,而引发痹症。

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骨刺增生等多种症状,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治疗

辨证分型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1.行痹(风痹)

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辨证施治

1.行痹

证候:游走疼痛,时而上肢,时而下肢,苔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方:防风汤

2.痛痹

证候: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苔白,脉浮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方:乌头汤

3.着痹

证候: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重着,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方:薏苡仁汤

4.热痹

证候:关节灼热红肿,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主方:白虎桂枝汤宣痹汤

5.痰瘀阻络

证候:痹不愈,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舌有瘀点淤斑苔腻,脉涩。

治则: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主方:桃红饮,身痛逐瘀汤。

6.久痹气血亏虚

证候:久痹不愈,肢体倦怠,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脉细。

治则:祛风除湿散寒,补益气血肝肾。

主方:独活寄生汤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2.刺络拔罐法

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3.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4.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