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2 21:40

皿(拼音:mǐ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碗、盆之类的容器。本义即容器、器皿,可泛指碗盘杯碟等盛器。

文字源流

象形字。“皿”的甲骨文字形(图1、2)就像带底座的碗、碟、盘、盆等之类的饮食器具的形状。上面是盛食物的碗口,有些字形两边有耳环(图2),也像口沿外翻的样子;中间两条斜线是支撑碗的柱体,下面一横是底座。入周后,表示器身的弧线多数不再向上伸展,而变作趋于低平的浅弧。西周晚期起,表示器座的两条竖线间,或填加一二横画为饰,这在东周习见。战国时代,已经低平的浅弧线两端又反其势向下弯转,这就完全失落了器身特点,经秦汉渐变,两端下折线与底部横线终于碰接,为汉后楷书继承。而《说文解字》(徐铉本)小篆的写法是战国后的另一种变化形式,器身形弧线下的两条短画脱离弧线,后代隶楷没有这种形式。隶书作图13、14。楷书作皿,两侧的提耳下垂,和底器相连。“皿”字独体用例不多,主要出现在合体字中。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皿”最初之义就是指碗、碟、盘、盆等之类的饮食器具。在古代皿是指代盘碟之类的饮食器具,后来词义的扩大,就泛指日常生活中盛装东西的器具。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甲骨文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皿部】武永切(mǐng,今读mǐn)

饭(饮)食之用器也。象形。与豆同意。凡皿之属皆从皿。读若猛。

说文解字注

“饭食之用器也”注:饭,汲古阁作“饮”,误。《孟子》:“牲杀器皿。”赵注:“皿,所以覆器者。”此谓皿为幎之假借,似非孟意。

“象形。与豆同意”注:上象其能容,中象其体,下象其底也。与豆略同而少异。

“凡皿之属皆从皿。读若猛”注:按,古孟、猛皆读如芒。皿在十部,今音武永切。

广韵

武永切,上梗明 ‖ 皿声阳部(mǐng,今读mǐn)

皿,器皿。武永切。三。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皿;康熙笔画:5;部外笔画:0

《唐韵》武永切。《集韵》《韵会》《正韵》眉永切,并明上声。《说文》饭食之器也。《增韵》:盘、盂之属。《左传·昭元年》:於文,皿虫为蛊。注:皿,器也。《孟子》:牲杀器皿。注:皿,所以覆器者。

又《集韵》母梗切,音猛。义同。

《说文》象形。与豆同意。读若猛。《佩𧥏集》:《说文》但音猛。今更立一音者,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字形扁宽,居田字格中心部位。㇕(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方,竖段左斜;框中两竖分列竖中线两侧,末笔长横形成宽底。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