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刑

更新时间:2024-08-05 08:47

磔刑是古代一种酷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基本解释

zhé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

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磔刑。

汉字笔形之一,即“捺(nà)”。

笔画数:15;

部首为石字

详细解释

zhé

【动】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dismember〗

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史记·酷吏列传

磔,辜也。——《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

磔,张也。——《广雅》

旁磔。——《礼记·月令》。注:“攘也。”

祭风曰磔。——《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季春之月〗九门磔攘。——《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

又如: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荀子》。注:“车裂也。”

又如:磔裂(车裂人体;分割,割裂)。还指五代时始置的一种凌迟酷刑,俗称“剐刑”。

李嗣源遣使部送潞州叛将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旧五代史

又如:磔诛(凌迟处死);磔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zhé

【名】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right-fallingstroke(inChinesecharacters)〗。

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阅微草堂笔记

zhé

【象】

鸟鸣声,同“吱吱”。

磔磔云霄间。——宋·苏轼石钟山记

相关词语

殷墟甲骨文大辟肉酱肉干梅伯而醢之,杀鬼侯炮烙(原作炮格)与虿盆,前者把人像烤肉一样绑在烧红的铜柱烫死项羽捉住了刘邦

烹调文化

秦代死刑有腰斩车裂凿颠等,其中与砍头有关的包括斩(戮)刑,磔刑(分裂尸体后砍头,悬首张尸示众),枭首(砍头后高悬在木桩上示众),弃市(《礼记具五刑

汉代则进一步精简汰并,汉景帝并磔刑于弃市,车裂活埋等也一并取消,死刑主要剩下三种,枭首、腰斩、弃市而已。隋唐以后,五刑固定为笞、杖、徒、流、死,其中死刑又分为斩、绞、斩决枭首、凌迟(又称寸磔,脔割)等。与西方不同,中国人非常重视尸体的完整性,所以绞刑斩刑宋仁宗邓之诚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铭五十七刀,割10刀休息一下,待刘瑾苏醒后再割,可惜才割到第二天刘瑾已一命呜呼。另外凌迟时每一刀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把肌肉割尽后再挖取内脏,最后枭首示众。如果犯人家属愿下重赂的,则第一刀也可以先刺心脏,死得干净利索。

自然,儒家恤刑慎杀秋冬行刑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三法司酷吏横行,法外滥刑的时代,这又济得什么事。传说金圣叹凌迟极刑。即割肉离骨,断肢体,然后割断咽喉。俗称剐刑。

2.比喻极大的痛苦。

“磔”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古代在祭祀的时候,杀牲以祭神,就是把祭的牲肢解。肢解牺牲,就叫“磔”。后来变成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就是分尸,也解释作车裂,又解释作寸磔。有一部书叫《六部成语》,书中说:磔刑是“碎磔之刑也,俗名剐罪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清代六部成语词典》解释“磔罪凌迟”大意说:凌迟之刑,始于五代。正式刑名,见于辽代。行刑方法,各代不同。具体做法是:在法场立一根大木柱,绑缚犯人,刽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后枭(xiāo)首。也有一寸一寸地将肉割尽,然后割生殖器,取出内脏,肢解尸体,剁碎骨头。有的受刑人肉被割尽,还未断气,心仍在跳动,甚至于还有视觉和听觉。凌迟用刀割,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甚至于有3600刀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