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厂

更新时间:2024-01-11 09:33

位于通州区西北部。旧城南关厢,玉带河大街南侧。东自小园居民区,西至小庄居民区,北邻玉带河大街,南抵京秦铁路。因设窑烧砖而名。

历史沿革

1948年12月至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曾设于此,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东南、西南、西北诸战役之战斗号令均由此发出并储存于此,具有重要纪念意义。1998年,此处改建成北京市陶情中学,坚持不改变原有风貌。

结构

今窑厂居民区内条形高岗上平房处,即是北齐土长城所遗城址。该居民区东侧尚存一座完整军队营盘称老四营,系1922年冯玉祥将军所部驻通部队营地,占地八十七亩,前有警卫、阅兵、司时三用一体之钟警楼;后有礼堂,冯玉祥将军与李德全结婚典礼于此举行;左右各有四排南向营房,对称布局,院落宽阔。

景观

烧窑工匠及搬运车户较多,便于窑侧建房居住,形成聚落,即以窑厂名村。清代初期,土长城渐被用光,只余上建房舍一段,便停止制砖,留下村庄一座。1986年,通州城扩建,窑厂村成为通州城一处居民区。

历史背景

十六国时期以前,此处本为一块平地,东侧有潞水故道。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八年(557),文宣帝高洋防备北邻柔然、匈奴二部强族入侵,于长城内又修筑一道重城——土长城,自今昌平长城起,东南经今顺义、通州、武清诸区县,至今天津达渤海,此道土长城行经通州区时,即穿今窑厂处,西北至东南走向,沿潞水故道右岸行,河城相傍,加固防线。至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土长城失去防御作用,渐废而不修,雨冲雪化,土在日渐秃矮,上长荆棘,野草被坡。明洪武、永乐年间,曾进行五次大型移民活动,自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向北京地区迁徙大批农民,垦荒种地,以充实北京地区经济实力而加强北陲防御力量。如此众多移民部分来至通州屯田,需要建造房屋,而土长城乃黄粘土所筑,又经多年晾晒,土性柔和不燥,适于制砖遂有烧砖匠人在此处设置砖窑,制作砖瓦,以供移民需求。所烧砖瓦质量甚佳,远近闻名,遂有窑厂之称。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