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齐谐记

更新时间:2023-10-28 21:37

《续齐谐记》是南朝文学家吴均创作的志怪小说集,成书时间大约在天监九年(510)至普通元年(520)之间。

内容简介

《续齐谐记》所记内容皆属神异怪闻,今存十七则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记述民间传统节日的传说由来和经过。如《九日登高》《上巳曲水》《七夕牛女》《眼明袋》《五花丝粽》《白膏粥》六则,分别记述了九月九、三月三、七月七、八月一、五月五、正月十五等节日的传说由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寄寓了他们的理想。尤其是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于鹊桥、五月五做粽子祭屈原,表达了人们的追求和愿望,对后世很有影响。第二,记述怪灵异物。虽为灵异之事,但大都与社会人事相关,暗含某些思想意义,如《金凤凰》《紫荆树》《华阴黄雀》《笼歌小儿》《通天犀纛》《梅溪石磨》六则。其中《金凤凰》记霍光车辖所饰金凤凰化鸟飞去,被人网住,想象大胆奇异;紫荆树本已枯死,但又复活,使闹分家的兄弟仨和好如初,具有一定的说教意味。第三,记述鬼神故事。如《清溪庙神》较为突出,写人神相恋,清溪女姑不甘忍受神庙里的孤寂生活,要到人间寻找温暖的爱情,表示“愿作鸳鸯不羡仙”。另外如《阳羡书生》《燕墓斑狸》《徐秋夫》等也很闻名,情节曲折,艺术性强。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齐谐”语出《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据王先谦庄子集解》的解释,“齐谐”二字或为书名,或为人名,具体已无从考证,但无论是书名还是人名,都与记录志怪有关。“齐谐”最早作为书名面世,当是南朝宋时的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齐谐记》七卷今已散轶,只在曾慥的《类说》卷六中辑有三则。《续齐谐记》从书名上看,可知为《齐谐记》的续书;从内容上看,两书都是志怪小说,而且两书在记载的故事上有重复的篇目。其中《齐谐记》的《白獭》和《续齐谐记》的《洛水白獭》内容一致,只是前者的叙述要简略一些,基本没有什么情节;而后者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不仅有了人物对话,而且语言更加生动。由此可以推知,《续齐谐记》不仅是《齐谐记》的续书,而且《齐谐记》为吴均的《续齐谐记》提供了基本的骨架。吴均在续写《齐谐记》的过程中,对原有的一些文章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它们更加血肉丰满,更具小说性。

关于《续齐谐记》成书的确切年代,因今本无自序,作者本传又不载,已无从考查,只能通过有关资料考定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李剑国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的《续齐谐记》条目中,认为成书时间在梁武帝天监九年(510)以后,吴均去世的普通元年(520)以前。

人物介绍

霍光

汉宣帝以皂盖车一乘赐大将军霍光,皆以金铰饰之。至夜,车辖上金凤凰飞去,不知所之,到天明返回,如此已非一天,守车卫士亦尝看见。后来,南郡黄君仲于北山捕鸟,得一凤凰,一入手则化为紫金,其毛羽冠翅,宛然具足,可长尺余。京师霍府的守车人向霍光陈说,金凤凰飞去不返,恐为人所得。霍光颇为惊疑,连忙告诉君上。后过数日,黄君仲诣朝,向皇上献金凤凰,说是于当月十二日夜捕鸟时所获。帝闻后大惊,就把金凤凰放到承露盘上,俄顷便飞去。帝派人追寻,见凤凰直入霍光家,止车辖上。后宣帝崩,凤凰飞去,不知所在。

田真

京兆郡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家的事,生活用品和资财都分得均匀,只有房前的一棵紫荆树没法分,只好商议把它破为三片。第二天就要砍时,树突然枯死,很像被火烧的样子。田真大吃一惊,对两个弟弟说:“这棵树听说咱们将要砍掉平分,伤心憔悴而死,真是人不如树木啊。”因此,他们十分悲哀,不再分树,而树居然应声复活,而且枝繁叶茂。兄弟们非常感动,把财产合而为一,后兄弟皆成为孝子,田真官至大中大夫。

杨宝

杨宝九岁那年,去华阴山,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捕捉,遂坠于树下,满身伤瘢。接着又被蝼蚁围困。杨宝把奄奄一息的黄雀揣在怀里带回家,安放在屋梁上。晚上听见它叫声悲戚,端灯一看,黄雀又被蚊子叮咬。于是把它移放到装头巾的小箱中,用黄花喂养。过了百余日,黄雀伤瘢痊愈,羽毛长好。于是早上飞出去,晚上飞回来,仍然宿卧在巾箱中,像这样过了好多年。一天,黄雀突然带了一群伙伴回来,绕着杨宝的屋子哀鸣。当天晚上,杨宝读书到半夜,一个黄衣童子飘然而至,对杨宝说:“我是王母的使者,先前出使蓬莱,被鸱枭捕捉,承蒙您仁爱相救。现在我要去南海,送您四只玉环作个纪念,希望您的子孙像这玉环一样清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从此以后,杨宝的声名、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果然子孙四世都成为名公。

徐景山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丽可爱,可是见人就游走了。明帝想要见白獭,而终不可得。侍中徐景山说:“白獭喜欢鲻鱼,是不会避开的。”于是,他在画板上画上两条鲻鱼,悬挂于岸边。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捉得。明帝十分开心,说:“听说你擅长画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徐景山说:“臣不曾执笔作画,然而他人所作,自可与此画相差无几。”明帝说:“这是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

张华雷焕

燕昭王墓前有千年斑狸,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为书生见张华。斑狸询问了墓前的华表,华表反对斑狸去见张华,因为以张华的智慧和度量,难以笼络他,如果去见张华,不仅自己受辱,而且会连累到华表。斑狸没有听华表的劝告,去见张华。张华觉得这个书生年少风流,洁白如玉,经过一番谈天说地,张华最终竟然无言以对。张华心里怀疑: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有才华的少年,不是鬼魅就是狐狸。于是张华把书生囚禁起来,试探一下这个书生到底是什么妖怪。张华的好友丰城县令雷焕来拜见张华时,建议张华用狗试试,但没起到什么作用。雷焕建议张华砍伐掉燕昭王墓前的千年华表去对付。正在砍伐华表时,突然出现一个青衣小孩在哭泣,责备斑狸不听劝告而殃及到自己。最后张华用华表木点燃照亮书生,不出所料是一只斑狸。

蒋潜、江夫人

东海蒋潜到不其县时,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鸟儿都过来吃了。突然有一个小孩把这些鸟都赶走了。蒋潜十分惊奇,他看到尸体头上有个上下贯通的犀牛角,估计价值不小,于是就取下来了。离开的时候,看到许多鸟集中在一起,不再驱赶了。蒋潜把这个饰物献给了晋武陵王晞,晋武陵王晞死后,这个饰品又被施舍给僧人,王武刚用九万钱把它买下,后来又落到褚太宰手里,褚太宰把它送给齐国前丞相豫章王。豫章王死后,他的妻子江夫人就将饰品弄断做成钗子。每天晚上,都能听到一个男孩绕床头啼哭道:“你为什么要杀害我,我一定会报仇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这样的冤枉和残酷。”江夫人对此又腻烦,又畏惧,一个多月以后就死去了。

桓玄、小儿

桓玄篡位之后来到朱雀门中,见到两个小孩全身如墨,彼此唱和作《笼歌》。路边跟从他们应和的小孩有数十个,唱道“芒笼茵,绳缚腹。车无轴,倚孤木。”声音悲伤凄楚,听得人都逃归了,太阳落下,两个小孩进入了建康县,到官署门下,变成一对黑色的鼓槌。官吏说经过很长时间,没有料到失去又得到。第二年春天桓玄战败,“车无轴,倚孤木”是“桓”字。荆州送来桓玄的头颅,用芒草盖着席子包着,又用芒绳捆着尸体扔到江中,全都像歌中唱的一样。

阳羡书生、许彦

阳羡人许彦在山路上行走,碰见个书生说脚痛,要许把他放入鹅笼中带着走。许彦答应,他就进了笼内,与鹅并坐。走了一段路后,许彦坐在树下休息,书生从笼中走出,说要请许彦吃饭。说着,就从嘴里吐出个大盒子,里面有酒有菜;接着吐出一个女子陪他们饮酒。不久,书生醉卧。那女子说她是书生之妻,但还有一个情夫,说后就从嘴里吐出一个男人来聚会。因为书生睡得不安,女子又吐出一个屏风遮住书生,自己与书生共卧。那男子见女子进去了,他又吐出另一个女子陪他共斟戏谈。过好久,书生有了动静,男子赶紧吞了他刚才吐出的女子,书生之妻又吞了男子。最后,书生把他吐出的器皿和女子都吞进嘴里,只留下一个大铜盘赠给许彦,两个人就分别了。

桓景费长房

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多年。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曰家中有灾,为了消除灾难,令家人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桓景按照费长房说的去做,果然躲过了灾难。九月九日人们登高饮酒,妇女插带茱萸囊,就是开始于桓景时代。

挚虞束皙

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三月三日曲水,有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在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三个月都死了。觉得奇怪,于是到水滨盥洗,因此流传开来,曲水之意就是因此而来。”晋武帝觉得这是一件不吉祥的事情,听了不太高兴。于是,尚书郎束皙又对武帝说了另外的由来:“昔日周公建成洛邑,因为流水泛酒,于是作诗‘羽觞随波流’,后来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王称霸诸侯,将这处立为曲水。二汉相沿,皆为盛集。”晋武帝听了十分高兴,赐给束皙五十两金子,而把挚虞贬为城阳令。

成武丁

桂阳人成武丁有神仙之道,常在人间。忽一日对其弟说:“七月七日织女就要渡过银河,各路神仙都须回到天宫。我先前已经受到召唤,不能停留,现在就同你告别了。”弟问道:“织女为什么要渡河?你走后什么时候回来?”成武丁答:“织女要与牵牛短暂相会。我这一去三年后回还。”次日,成武丁失踪。人间至今传说织女嫁给了牵牛。

邓绍

弘农人邓绍八月旦入华山采药,看到一童子拿着五彩囊收集叶子上的露珠。邓绍问童子是干什么用的,童子说是赤松先生用来擦亮眼睛的,说完,童子便不知道哪去了。人们在八月旦做的眼明袋,就是这时候流传下来的。

屈原

屈原于五月五日跳汨罗江,楚人哀念他,每年到这一天,便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水中以祭祀屈原。东汉建武年间,长沙区曲白天忽见一读书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区曲说:“听说你正在祭祀我,太好了。但平时所赠给我的,常为蛟龙所偷食。现在若有什么东西要送给我,可用楝叶塞到上面,再用五色丝绳缠上。这两样东西,蛟龙最害怕。”区曲就照他的话做了。人们五月五日作粽子,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绳的风俗,都是汨罗江留下来的。

张成、蚕神

吴县人张成夜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举手招呼他,他就过去了。妇人说:“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蚕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其上,以祭我,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说完即隐去。张成按照妇人的说法做了。自此,年年大得蚕。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白膏粥,即自此始。

徐秋夫、斯僧平

钱塘人徐秋夫,善治病,家宅在湖沟桥东,夜闻空中呻吟声甚苦。他来到呻吟处,问:“你是鬼吗?为何如此?你是否饥寒需要衣食?或者你有病需要治疗?”鬼答:“我是东阳人,姓斯名僧平。昔时为乐游吏,患腰痛而死。今在湖北,虽为鬼,苦亦如生。因为君善医,故来相告。”徐秋夫说:“只是你无形体,如何治疗?”鬼答:“只须捆茅草以为人形,按人身穴位针炙,针刺完后,把草人放入流水中就可以了。”徐秋夫即做稻草人,向腰目两处的穴位针炙,并且行了简单的祭祀之礼,派人把稻草人送到宅后湖中。到天黑,徐秋夫梦到鬼来,说:“已病愈,并承所祭之食,感君厚意。”徐秋夫于南朝宋元嘉六年为奉朝请。

赵文韶、清溪庙神

会稽人赵文韶任太子宫里的属官,住在清溪附近的中桥,与尚书王叔卿家隔一巷。一个秋夜里,赵文韶面对皎月,怅然思归,倚门唱起《西夜乌飞》,歌声甚哀。忽有一女婢来传,王家小姐闻歌声悦耳,即来相问。不久小姐果然来到,年十八九,容貌美丽,赵文韶即为之歌《草生盘石》。小姐觉得很合心意,遂令婢女取来箜篌,试弹几下,乐音清婉、凄楚,十分动听,并令婢女随唱“丹心寸意,愁君未知”之歌。歌毕,夜已久,遂相伫燕寝。至四更相别,小姐赠文韶以金簪,文韶亦回赠以银碗等。天明,文韶至清溪庙,见神座上自己所赠物银碗,又细看女姑神像,才知昨夜所遇小姐乃此庙女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节令习俗

《九日登高》通过桓景在师傅费长房的指点下,成功避免一场灭门之灾的传说,交待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的来历以及其中的主要的活动,包括登高、喝菊花酒、戴茱萸囊等活动,反映的是人们消灾的愿望。《上巳曲水》通过两个官吏讲述的故事交待了上巳节的来历以及主要活动。《七夕牛女》则是讲述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寄托了群众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理解。《明眼袋》通过弘农邓绍的奇遇,记述了民间八月旦采柏露明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祛病的愿望。《五花丝粽》记录的是端午节粽子起源的传说,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白膏粥》叙述的是张成遵照蚕神嘱托,于正月半做白膏粥祭祀蚕神,从而使自己的蚕桑大丰收的故事,记录了民间做白膏粥祭蚕神的习俗,反映了人们渴望蚕业丰收的美好愿望。这些故事皆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审美理想,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

人神之恋

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外来思想的巨大冲击,加之南朝经济繁荣,都市有了较快的发展,市民意识开始有了觉醒,人们开始追逐思想的自由和发展,反映在文学中则是对于婚姻爱情的描写开始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使文学进入爱情的深层领域。《清溪庙神》即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小说的人神之恋虽说也侈谈鬼神,荒诞离奇,但它却带有浓厚的人的气息。小说通过女姑这个不甘寂寞,大胆追求自己婚姻幸福的女性,当看上多情才子赵文韶时,便主动相约,前来相聚,直率表达自己的心曲的故事,与其说是张扬鬼神,倒不如说它是借人神之恋的超现实情节写了现实中男女之间的正常情感,寄托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人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渴望。

劝善向真

《华阴黄雀》将志怪之事附在真人杨宝身上,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杨宝“性慈爱”的性格特征,完整表现了行善积德、善有善报的主题,发人深省。《通天犀纛》则讲述了江夫人将通天犀纛一分为二做成头钗,最终遭到报应,月余乃亡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时间万物皆有生命,不要轻易杀生,否则必遭报应。《徐秋夫》讲述的主题和《华阴黄雀》类似,不同的是黄雀在此文中变成了因患腰痛而死的鬼魂,精通医术的徐秋夫精心为鬼治病,而且不忘祭奠鬼魂,最终功德圆满,官至奉朝请。三则故事告诉人们,人无论行善行恶,甚或无心造成的伤害,对方必定想方设法来进行报恩或报仇。这在当时的警世教化意义可谓重大。《紫荆树》通过兄弟三人分家分树而门前紫荆树枯死,兄弟三人认识到问题所在及严重性后“不复解树”,树即“应声荣茂”的故事,告诉人们兄弟之间应不分彼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封建社会里具有普遍意义,从而这个故事也就具有了典型性。

艺术特点

风俗民情

《白膏粥》《上巳曲水》《五花丝粽》《七夕牛女》《九日登高》《眼明袋》六则关于各种节日由来的记载多为鬼神迷信,自然是不足为信的。但是这些故事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是通过它与历史传闻、社会人事的联系,构思出有思想、有情节的小说作品。作者把民俗传说故事化,读来饶有趣味,而且还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民俗资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创作水平,形成了《续齐谐记》突出的特色。

鬼神故事

《续齐谐记》中有不少描写鬼神故事的,读来优美雅致,富于生活气息。如《徐秋夫》写名医徐秋夫行善得厚报,含有教谕意义,同时又颇具人情意味。《清溪庙神》描写南朝宋元嘉九年东宫扶侍赵文韶和清溪庙女神恋爱的故事。在吴均的笔下,生性刚烈、独处无郎的青溪小姑,被刻画成了一位委婉多情的少女形象。作者按事件发生的过程依次写来,直至“相伫燕寝”“四更别去”,仍不知其为神。篇末写赵文韶偶至清溪庙上,才知王家娘子就是清溪庙神,故事豁然开朗。此文的突出特点是歌声的描写和歌曲的穿插,烘托了当时的环境、氛围和人物的情绪,使得相会场面富有感染力和生动性。全篇句句写情,语言清丽婉转,形式韵散相间,达到了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从小说题材角度来说,“人神恋爱”仅仅是表象,而神的色彩更加淡薄,人神界限更加模糊,反映了这类题材小说的新特点。

怪异故事

《金凤凰》一则以设想超奇取胜。故事本身很简单,无非说车辖上的金凤凰化鸟飞去,被人捕获。但吴均写得韵味悠然。其中有两个细节颇能引人遐思。一是黄君仲北山罗鸟,网得凤凰,入手即化成紫金;守车人发现凤凰不返,随即报告了车主霍光。二是黄君仲将金凤凰呈献给汉宣帝,宣帝置之承露盘上,俄而飞去,直入霍光家。两个细节回环往复,旋律委婉。

《华阴黄雀》一则抓住杨宝慈爱的性格特征,选取一系列典型化的细节进行表现。他见到生命垂危的黄雀,顿起怜悯之心,小心翼翼,“怀之以归”,半夜黄雀被蚊虫叮咬时,又将其“移置巾箱中”,真是关怀备至。如此一来,就将杨宝仁慈善良的性格,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出来。同样,对于黄雀也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黄雀使命在身,但在康复之后不是立即离开,而是“朝去暮来,如此积年”,离去时也是“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寥寥数语就把黄雀知情重义、知恩必报的品质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阳羡书生》的故事源于《旧杂譬喻经》的梵志吐壶,晋末荀氏《灵鬼志》曾据而演为外国道人故事,并大大丰富了情节。荀氏笔下的故事发生在外国,而在吴均的笔下,这个故事不但完全改为中国地名、人名,而且托以当代,篇末还煞有介事地证实此事并非虚构,从而让人更感真实可信。其主要情节与《灵鬼志》并无太大变动,但艺术描写要细致入微得多。不但有服饰、容貌的形容描写,而且有人物动作、对话;不但添加了个别器具,而且让第二个男人也背着私通女子,与另外的女性宴乐,使本已相当复杂曲折的故事,又生一层波澜,并由表现单纯的幻术,进而赋予故事一定的思想蕴涵,即表现夫妻之间互不信任,各怀异心的社会悲剧。它表现了这一题材祖述、演变的轨迹,使得这篇作品成为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情文并茂、负有盛名的佳作。

逸闻趣事

《洛水白獭》写得颇为精彩传神、绝妙无比。为了表现徐景山的画技,作者紧紧抓住他所画鲻鱼竟引得嗜好此鱼的水獭离水上岸这个细节,足以表现出画技之炉火纯青,真是神来之笔。另外,故事又通过魏明帝由徐景山自言其实并非无所不能,只是善画鲻鱼而已,总结出要善用人之所长的哲理,颇为耐人寻味,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诗文引证

《续齐谐记》中有四则故事篇末有注,如《金凤凰》注:“嵇康诗云:‘翩翩凤辖,逢此网罗。’”《紫荆树》注:“陆机诗云:‘三荆欢同株。’”形式上接近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为诗中典故揭出本事,显示出吴均作为诗文家的喜好和著作风格。

杂史杂传

在故事内容上,《续齐谐记》中的一些篇章,如《华阴黄雀》《燕墓斑狸》《笼歌小儿》《五花丝粽》《白膏粥》《徐秋夫》等都采用了杂史杂传的手法。这些小说的内容多为记人物或记史实,如《华阴黄雀》中的杨宝,《燕墓斑狸》中的张华,《五花丝粽》中的屈原,《徐秋夫》中的徐秋夫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小说也似在为他们作传记,但小说所记录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却不是真实发生的,明显具有神话色彩或虚构成分。这种虚构是史传文学所不擅长的,但正是小说所需要的,从纪实到虚构,是小说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吴均将志怪之事附在真人身上,并不是任意穿凿附会,而是精心选择。像《华阴黄雀》这篇小说,杨宝是历史上的高洁之士,精通儒家经典,终生不为官禄所诱,朝廷多次征召,他拒辞不就,而以教授经学为业,他的子孙又连续四世位登三公。这样,吴均把义救黄雀的故事和他联系到一起,人事合一,敷衍出故事,两相映照,自是精妙无比。

后世影响

《续齐谐记》作为六朝时期的一部志怪小说集,篇幅不大,也不涉及重大主题,但内容却颇新奇可喜,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世态、民间风俗习惯,对后世影响甚大。其一,《续齐谐记》在杂史杂传框架内为小说的创作发展寻求新的突破,运用细节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达到了新的高度。最能反映其艺术成就的是《清溪庙神》一篇爱情故事,行文逶迤,笔墨清丽,有强烈的抒情性,堪称唐传奇之先声。其二,幻中幻出的情节模式对后世小说戏曲中的“梦中梦”“客中客”等连锁构思起了先导作用,其中的一些故事演变为典故,为后世文人所广为引用,成为创作素材。其三,《续齐谐记》中记录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民俗传说,为中国民俗文献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材料,在民俗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品评价

清代王谟《续齐谐记跋》:按《隋志》有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齐谐记》七卷,此书盖续东阳记而作,非续庄子志怪者也。记中惟鹅笼书生极幻。他若京兆田氏之荆树,弘农杨宝之黄雀,可以裨风教;张华、雷焕之测老魅,挚虞、束皙之辨曲水,可以资博雅;以至张成、区回、邓绍、桓景等事,宗懔《岁时记》已时时引证,非以其信而有征欤?以故东阳之书不传,而吴记特存。均通史学,尝著《齐春秋》三十卷。他所述作,并载《南史》本传,而不及此书,或又以寓言置之故耳。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所记皆神怪之说。然李善注《文选》,于陆机《豫章行》,引其“田氏三荆树”一条,于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引其“成武丁”一条;韦绚《刘禹锡嘉话》引其“霍光金凤辖”一条,“蒋潜通天犀导”一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其“徐邈画鲻鱼”一条。是在唐时已援为典据,亦小说之表表者矣。

清代周中孚《郑堂读书志》:齐谐志怪,本《庄子》语也,既以名书,宜其所记十七条皆属异闻矣。然唐人皆已引用,亦小说之最古者。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梁吴均作《续齐谐记》一卷,今尚存,然亦非原本。……均夙有诗名,文体清拔,好事者或模拟之,称“吴均体”,故其为小说,亦卓然可观,唐宋文人多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出版信息

《续齐谐记》当今可见的通行版本有:

⑴《顾氏文房小说》本,明嘉靖顾元庆辑刻,上海涵芬楼影印。篇末附有吴郡陆友至元甲子跋一篇。

⑵《古今逸史》本,明万历吴琯辑刻。篇末载陆友跋。复刻《顾氏文房小说》本。

⑶《虞初志》本,明无名氏辑刻,袁宏道屠隆点评,扫叶山房1926年版影印。明代弦歌精舍如隐草堂刻本无标题,其他版本每篇均有篇题,有标题者始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篇末附有无名氏后记一则。

⑷《四库全书》本,清乾隆间纪昀等编。此本是据《古今逸史》本誊录而成。

⑸《秘书廿一种》本,清汪士汉辑,据《古今逸史》重印。后载有陆友跋一篇。

⑹《广汉魏丛书》本,明何允中辑,嘉庆重刊本。后载有陆友跋一篇。

⑺《增订汉魏丛书》本,清王谟辑,清光绪二年(1876)红杏山房刻本。

⑻《说郛三种》本,明陶宗仪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刊印。后载有陆友跋一篇。

⑼《合刻三志》本,明冰华居士辑,据《说郛》本重印。后载有陆友跋一篇。

⑽《五朝小说大观》本,明无名氏辑,据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后载有陆友跋一篇。

⑾《丛书集成》本,唐钟辂纂,书见《前定录续录》(上册),是据《古今逸史》本排印。

⑿《类说》本,南宋曾慥辑,卷六共辑有《续齐谐记》十三则。其书见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2《子部·杂家类·类说》卷六,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⒀《绀珠集》本,南宋朱胜非撰,卷十共辑有八则。其书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之《子部》一七八卷《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⒁《说郛》一百卷本,明陶宗仪辑,卷六五辑有《续齐谐记》三则。其书见于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湖州安吉)人。官待诏著作,奉朝请。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时称“吴均体”。通史学,曾应诏撰《通史》,未竟而卒。著有《续齐谐记》等。后人辑有《吴朝请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