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

更新时间:2024-03-18 16:21

西溪(West River),也称南门溪,位于福建漳州九龙江的支流,流域面积3740平方千米。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西溪,发源于博平岭山脉南侧龙岩境内的适中村,支流有花山溪、黄溪、永丰溪、芗江等。西溪河系为九龙江的支流。干流河长166公里,流域面积37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1‰。

西溪4条支流实际上是花山溪与船场溪、永丰溪与龙山溪,先是两两汇合后才在靖城再汇合形成西溪干流,但由于4条支流汇合口很近,所以习惯上仍称为4条独立支流。

《福建省志·地理志》载:西溪正源是船场溪,发源于龙岩市适中乡南部适方山,支流有花山溪、黄溪、永丰溪、芗江等。芗江与船场溪在靖城附近郑店汇合后称西溪。西溪流经漳州平原,至福河与北溪汇合称九龙江,然后东流入海。靖城至福河河长35千米;福河至入海口距离为11千米。

船场溪

在南靖县,船场溪,主流发源于南坑乡高港村内舰山,上游由南朝北,中下游由北而南,流经南坑乡葛竹村、船场镇下山村、书洋乡双峰村、田中村、书洋村、梅林乡璞山村、官洋村、梅林村、双溪村,进入奎洋乡上洋村、店美村、东楼村,在合溪口汇合永溪,直泻船场镇梧宅村、鼎寮村、船场村、集星村,南坑乡南高村、南坑村,再后进入山城镇溪边村、三卞村、翠眉村、鸿坪村、岩前村,在龟仔寨与花山溪汇合后,为山城溪。有象溪、永溪、河坑、西坑、科岭、亭仔角6条较大支流。主河道长121公里,流域面积1033平方公里。两岸高山峻岭,江流狭窄弯曲,河道遍布怪石。主河道比降8.5‰,天然落差1027米。

山城溪

山城溪,亦称荆江,上游船场溪在山城镇龟仔寨接纳花山溪后,始为山城溪,流经山城镇鸿坪村、鸿钵村、山边村、葛山村、桥头村、钟鼓村、山苑村、下碑村、下戴村、靖城镇尚寨村、沥阳村、湖山村,在双溪口接纳芗江(由永丰溪与龙山溪汇合而成)有黄井溪支流。主河道长15.3公里,县境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

西溪干流

山城溪接纳芗江后,始为西溪干流,东流入漳州市芗城区,经龙文区,至龙海区福河村汇合北溪(九龙江正源,故也称为九龙江干流)为九龙江干流。

西溪河系为九龙江的支流。干流河长166公里,流域面积37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1‰。上游有花山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四大支流汇合后,经靖城流入区境南部的墨溪、塔尾、天宝、茶铺、谢溪头、前山、康山、瑞京等村,贯穿市区的“四桥”(即中山桥、漳州大桥、东新桥、漳州特大桥)至下洲村的桂林和对岸的南星村、桥南等地出境,流入龙海长洲与北溪会合入海。在区境内的河段西自墨溪文昌塔,东至下洲桂林水闸,全长22.7公里,流域面积174.6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平均坡降0.19‰。

西溪 自南靖县郑店以下进入县境,经岱山、田中央、塔尾、下尾、下庄、桥埔、下桥埔、小浦南、官田、西社、碧湖、浦口、下洋、土白、湘桥、丹洲、小港、马洲、下社、水头、陈墩、洋西、镇头宫、北溪头、至大沙洲与北溪汇流。县境内长17.75公里,区间流域面积288.8平方公里。

河道特征

西溪水系呈扇状,中、上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86.8%,下游流域仅占全流域总面积的13.2%。郑店上下,西溪的河谷形态和河道坡降有明显差异。郑店以上,西溪各支流均属山地性河流,河谷狭窄,河道坡降大,可达15‰以上;郑店以下为平原性河流,河谷宽广,河道坡降小,仅3‰。郑店以上,西溪以冲刷作用为主,郑店以下,西溪以堆积作用为主。西溪全长172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约为北溪流域面积的40%。

芗江 由山城溪、龙山溪、永丰溪汇合成,流经靖城镇湖林村、湖山村、珩坑村、郑店村、下魏村、下割村、武林村、廍前村、沧溪村,直下漳州芗城区。县境内长8公里,县内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3]

水文特征

郑店站(墨溪村)年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6.57亿立方米。汛期(4月—9月)27.6亿立方米,占75%,非汛期9.2亿立方米,占25%。历史上有记载的西溪最大流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二日发生过8850立方米/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6月10日发生过最大流量61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78立方米/秒出现在1963年5月25日。年径流深1069.7毫米,年径流模数33.9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模数230吨/年/平方公里。

西溪由于上游水土流失较严重,年均输沙量7.22万吨,含沙量逐年增加。1952年—1959年,平均为0.122公斤/立方米;1962年—1970年为0.189公斤/立方米;1971年—1978年为0.282公斤/立方米。最大一天降雨为2.76公斤/立方米(郑店站1972年7月30日);最大七天降雨为1.85公斤/立方米(郑店站1960年6月10日前后)。

中山桥水文站标尺,年均水位8.02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水位14.70米(警戒水位为10米),出现于1985年6月26日,最低水位7.01米,出现于1963年5月27日。

西溪河系客水资源丰富,郑店站31年实测的资料分析计算,按入境量年均36.8亿立方米,占芗城区总水资源的30.3%。

水温年平均为21.4℃~21.6℃,最高月份7月—8月为28℃~28.5℃,最低月份1月—2月为13.7℃~14.7℃。

主要支流

龙山溪,又名芗江,发源于漳平市适元乡四旺村后漳平与龙岩交界处,历史上龙山溪通航里程长,小木船可上达金山水潮,龙山溪河谷成为漳州通龙岩的交通走廊,知名度较高,可能因此早年曾将芗江误作为西溪正源。龙山溪源出四旺村后流经龙岩适中边界地区,在南靖县和溪乡乐土附近进入境域,向东南流经和溪、金山、龙山,至港仔口河流有个180度大拐弯,后曲折向东流,在宝林汇永丰溪,至靖城汇入西溪干流,河流长94.5公里,流域面积为690平方公里,包括永丰溪为1107平方公里。

龙山溪,是境内第二大河流,主流发源于和溪乡月明村,由北而南,流经和溪乡月星村、坂场村、林坂村、林中村、和溪村、斗米村,直泻金山乡河墘村、后眷村、都美村、马公村、东建村、荆美村、金山村、庵后村、水美村、新内村,进入龙山镇涌北村、涌进村、龙山村、东爱村、坪埔村、棠溪村、太保村、海仔村、上苑村、双明村,最后进入丰田华侨农场,在宝林作业区与永丰溪汇合注入芗江。有斗米、涵溪2条较大支流。主河道长75公里,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两岸低山对峙,主河道比降3.7‰,天然落差1104米。

永丰溪,境内第三大河流,主流发源于华安县马坑乡境内,由北而南,流经龙山镇蓬莱村、宝斗村、西山村、圩埔村、南蔗村、南坪村,直泻丰田华侨农场,在宝林作业区与龙山溪汇合注入芗江。主要支流有省山溪。主河道长68公里,县境内长36.8公里。流域面积417平方公里,在县境内217平方公里。两岸山峰对峙,河道落差大,主河道比降4.5‰,天然落差1172米。

花山溪,发源于平和县境内,流经山城镇汤坑、张渠、坎仔头、岩前、元湖,在龟仔寨与船场溪汇合注入山城溪。主河道全长88公里,在县境内9.5公里。

环城河,俗称濠沟。宋咸平二年(999年)开浚,长5.5公里。古时,小舸可载鱼盐进城。现在是排泄城市内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及市区内涝水的城建配套设施。排污口设在中山桥和东闸口两水闸,直泄九龙江西溪。

港内河, 在东南郊的诗浦村,为天然内河,相连浦头溪及西溪,长约3公里。

浦头溪,也称浦头港,是古港。宋时,为区境主要内河航道之一,船通厦门等地。港由浦头、诗浦起,迄碧湖入于九龙江西溪,长6公里多。清代以后因港道长期污物淤积,辟滩垦植,已成废港。1995年,漳州市、芗城区两级政府决定清浚浦头溪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已进行筹备。

浊水港 俗称大水港,在远郊西乡天宝镇。它集天宝山、五凤、花帕、石盘之水,汇天宝平原各小流,由西向南至茶铺村流入九龙江西溪,港道长10余公里。因每遇雨日,山洪径流混浊汇聚入港,故名浊水港。

归德溪 属九龙江西溪支流。主流发源于马坑乡,经高安出境,于南靖县龙山乡注入九龙江西溪。全长48公里,全流域面积284平方公里。县境内河道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2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118米,年径流量2.1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152毫米,年径流沙量3.68~7.36万吨。溪水PH值6.73,溶氧量8.03毫克/升,耗氧量2.00毫克/升,氨氮含量0.0323毫克/升,总硬度5.20,氯化物含量1.0毫克/升。五项毒物含量都在0.0007毫克/升以下。

文峰溪 发源于峨嵋山的东北向,由柴船溪、石鸡母溪、前埔溪、内东溪、宝桥溪、小田坑溪等6条支流汇合而成。从南向北纵贯文峰乡,流入南靖境内,汇入九龙江西溪。河长20.4公里,集雨面积168.5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7亿立方米。

水利概况

堤防建设

西溪兴建的堤堰、坝岸,经历过几个朝代、几个世纪的时毁时修,真是“比比皆是”。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防洪工程却难以保护沿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难的厄运还是逃脱不了。就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的特大洪水,“沿江堤坝冲溃,田庐淹没,西乡塔尾决堤,冲漂十余农户,死二百余人;天宝十里蕉园连根拔掉,天宝圩旁百年大榕亦不幸存……”。至解放前夕,只有单薄残缺的天宝沙堤和高低不平的前山小段土堤尚存,而诗浦却残留段段沙墩,成为墓地荒坡,还有几条横卧江里的丁坝和旧堤遗迹,成为破损乱石堆或毁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群众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挥集体力量优势,大兴水利建设,作为发展生产的一项大事。从1951年起组织数次修建水利的群众运动,修复毁旧的防洪堤,又开辟了新的工程,掀起建堤高潮,至1961年先后修复、新建的堤段有29段,总长35.813公里(其中市区石堤长2.17公里)。

排涝工程

西溪下游的排涝工程主要有:

大水港一级站,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的茶铺村,系天宝涝区排涝工程,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该工程可排除天宝涝区面积0.78万亩(不包括靖城排涝面积)。

东区排涝站,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的桂林村,为市区东区蔬菜种植区和淡水鱼养殖区。该工程受益的有下洲、土白、诗浦、前锋、市尾、群勇等村4000亩左右的水田、菜地、鱼塘等。

瑞京排涝站,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的瑞京村。1961年10月动工,1962年8月竣工。该工程集雨面积为13.60平方公里,受益范围有芝山镇的瑞京、洋坪、上墩、林内等村耕地2650亩和一部分市区机关、企事业、学校等。涝片内的瑞京村1956年粮食总产80万斤,1976年109万斤,1981年115.4万斤,1983年达到135.9万斤,受到涝区各受益村的好评。

溪里排涝站,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的天宝镇的珠里村。建成于1972年6月,装机2台,单机容量55千瓦,计110千瓦,排水流量为1.05立方米/秒,排涝受益面积800亩。

后园排涝站,在天宝镇后园村桥头。建成于1970年,装机1台,容量55千瓦,排涝受益面积200亩。

天宝明渠排涝工程,该工程集天宝大山汇水面积60平方公里,集水口位于天宝山月岭垄尾。1975年8月动工,中间停建,1977年续建,至1980年9月竣工。工程利用宝新环山灌溉渠道的垄尾至洋尾段,扩建成排灌兼用的左右干渠,总长9.73公里;从埔里至茶铺开挖排涝总干渠,长4.55公里,收集天宝山大片的洪涝水,直接自流排泄出九龙江西溪。

西溪北岸排涝片

由东墩、漳滨、石井、下贯、漳溪、郭坑、扶摇、三角线8个排涝站和东墩排涝港、3613排涝港、浦头港、九九湾内林港4条港道总长17公里,以及东墩、碧湖、湘桥等排涝闸组成,有效排涝面积13810亩。

步文东墩排涝站 1971年3月兴建,1973年5月竣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9万元。装机7台1110千瓦,净扬程5米,抽水流量16.23立方米/秒,配套排涝主渠一条长13.5公里,流通量22.5立方米/秒,支渠一条20.3公里,排涝面积11000亩。

步文漳滨排涝站 1977年11月兴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8.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万元,装机2台160千瓦,净扬程4.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5秒,配套渠道1条2公里,排涝面积100亩。

步文石井排涝站 1979年12月兴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6.9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5万元。装机2台110千瓦,净扬程5.6米,配套排涝渠道2条长2.5公里,排涝面积500亩。

郭坑下贯排涝站 1976年3月建成。工程投资5.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装机2台110千瓦,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700亩。

郭坑漳溪排涝站 1973年建成,工程投资1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万元。装机3台165千瓦,净扬程68米,抽水流量1.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000亩。

郭坑扶摇舟山桥排涝站 1974年12月建成,装机1台55千瓦。净扬程5.5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410亩。

郭坑排涝站 1975年10月建成,工程投资9.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万元,装机2台110千瓦,扬程5.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540亩。

郭坑三角线排涝站 1980年12月建成,装机1台55千瓦,净扬程3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00亩。

西溪北岸排涝片

由东墩、漳滨、石井、下贯、漳溪、郭坑、扶摇、三角线8个排涝站和东墩排涝港、3613排涝港、浦头港、九九湾内林港4条港道总长17公里,以及东墩、碧湖、湘桥等排涝闸组成,有效排涝面积13810亩。

步文东墩排涝站 1971年3月兴建,1973年5月竣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9万元。装机7台1110千瓦,净扬程5米,抽水流量16.23立方米/秒,配套排涝主渠一条长13.5公里,流通量22.5立方米/秒,支渠一条20.3公里,排涝面积11000亩。

步文漳滨排涝站 1977年11月兴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8.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万元,装机2台160千瓦,净扬程4.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5秒,配套渠道1条2公里,排涝面积100亩。

步文石井排涝站 1979年12月兴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6.9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5万元。装机2台110千瓦,净扬程5.6米,配套排涝渠道2条长2.5公里,排涝面积500亩。

郭坑下贯排涝站 1976年3月建成。工程投资5.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装机2台110千瓦,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700亩。

郭坑漳溪排涝站 1973年建成,工程投资1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万元。装机3台165千瓦,净扬程68米,抽水流量1.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000亩。

郭坑扶摇舟山桥排涝站 1974年12月建成,装机1台55千瓦。净扬程5.5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410亩。

郭坑排涝站 1975年10月建成,工程投资9.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万元,装机2台110千瓦,扬程5.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540亩。

郭坑三角线排涝站 1980年12月建成,装机1台55千瓦,净扬程3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00亩。

灌溉工程

三卞渠道,地址在山城镇三卞、翠眉、鸿坪、下潘、葛山、桥头、钟鼓、山苑,渠道全长(含主、支渠)21.12公里,引水流量每秒2.2立方米,受益农田10800余亩。整体工程,包括进水闸1座(底宽1.6米,水深1.4米)、排水闸1座、溢洪道2座、木渡槽1座、跌水18处、涵洞2座、分水闸3座、大小木便桥50座,渠道石堤610米,共开凿石渠685立方米、挖填土方36463立方米、夯土方57650立方米、挖土方54530立方米、石灰红粘土砂浆砌河卵石渠道衬砌8332立方米。工程分2期进行:第一期(从油甘坪至鸿坪村),1954年10月20日动工,翌年4月完成,投入民工13.8万工日,技工5039工日,投资10.33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万元,银行贷款6万元,自筹资金1.3884万元,受益面积4146亩;第二期(从鸿坪村至山苑村),1955年8月动工,同年10月完成,投入劳力近7万工日,投资0.7万元(不含民工费用),受益面积6654亩。

金山渠道,地址在金山乡后眷、都美、碧溪、马公、荆美、金山、庵后、水美、新内,全长22.5公里,渠道上游集雨面积306平方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枯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受益农田10080亩。工程建筑物143处,其中比较大建筑物52处。进水闸宽1.8米,进水深1.4米。1982年安装人工启闭闸门,进水段砌石渠外岸长456米,输水涵洞4处长750米,排水涵洞8处,石拱渡槽7处,泄洪闸21处,跌水2处,滚水碑2处,跨渠便桥46座。工程总投资70万元(含国家投资18.5万元),总工程量38.5万立方米,其中浆、干砌石方11.23万立方米,总投工41万工日,使用水泥1200吨、钢材15吨、木材120立方米。工程分2期进行:第一期(从暗潭仔口至荆美村),1966年10月动工兴建,1970年1月结束;第二期(从金山村至新内村新内坑),1971年11月竣工。渠道流经10个大队193个生产队(人口17726人),占金山公社总人口二分之一,受益面积占全公社三分之一。

宝新引水工程

系灌溉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为区内三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1956年10月开建,1957年5月竣工,是中型无坝河岸式引水工程。取水口从九龙江西溪上游的永丰溪、龙山溪两条支流汇合点宝林引水,至区内北斗新亭,故名宝新。上游汇水面积1090平方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90年代流量为2.43立方米/秒,年最枯流量1立方米/秒。设计干渠25公里,1980年扩至30公里,有灌溉千亩以上支渠8条,总长22.6公里;有大小建筑物178座,其中主要建筑物有输水建筑物9座、分水建筑物58座、排水建筑物27座。工程建成后,沿线增建提水站25处,装机25台、容量414千瓦,柴油机17台、158马力。工程总投资67.24万元,完成土石方72万立方米,投工300.5万工日。受益有:南靖县的靖城镇6个村,区内天宝镇16个村、石亭镇3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52万亩,经历年续建配套挖潜和加强管护等措施,工程效益不断扩大。

工程建成后,灌区粮食单产1953年—1957年亩均300公斤左右,1977年增至624公斤。使天宝地区成为漳州市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促进名优特产——天宝香蕉的增产。

由于进水口上游水土流失,致西溪河床逐年淤高,造成引水流量近年来不足2.4立方米/秒,枯水季节少至1立方米/秒,且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工程效益已下降。1990年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及天宝镇合计投资11.5万元修建;扩大进水闸,将原来单孔净宽2米,改为双孔净宽5米,改置钢闸门和电动启闭机;闸前新设拦沙导流坎,拦截河砂;架设高、低压动力线路,配置一台10千伏安变压器;扩建管理房、围墙及安装生活照明。

工程改建后,渠道进水能力基本恢复,能满足下游农业灌溉用水;有效控制外江砂石流入渠道,减轻渠系的清淤量。

至1995年保持灌溉面积达2.55万亩,保证灌溉1.67万亩,改善灌溉0.17万亩~0.21万亩。

(二)前山引水渠道

系灌溉千亩以上的引水工程,建成于1964年。是小型无坝河岸式渠道,干渠长5公里,取水口引自西溪(芗城河段)水源,引水流量0.60立方米/秒,受益面积6000亩。由于进水闸前河床淤沙严重,抗旱时,要堵溪提高水位才能进水灌溉,且不能自流,需提水。

西溪引水工程,亦称“西溪水利一条龙”。1965年兴建,1970年竣工。工程址在九龙江下游榜山洋西至港尾店地一带,起“西水南调”作用,能够在大旱之年保灌10个乡镇18万亩耕地,为闽南地区最大引水配套工程。

西溪引水工程主要由2座拦河桥闸、110公里引水渠道、一座电力灌溉站、一个穿山隧洞组成。引水点在榜山洋西建西溪桥闸,拦住西溪水,引入九九弯渠道,沿下游平原地带东南流。在南溪下游南陂建南溪桥闸横跨南溪,改善和扩大原有港道通浮宫;在浮宫石厝建电灌站,把水扬高28米,使水流至溪东水库,经渠道、隧洞穿过亭仔岭,流经汤头、白沙、店地三座总长三千多米的渡槽,从而形成一个“蓄、引、提、排”全功能的一条龙水利网。

蓄水工程

大房水库,地址在靖城镇大房与草前狗蹄仔山麓,蓄水面积80亩,集雨面积2平方公里,引水积雨面积4平方公里,库容152.5万立方米(保蓄水量125万立方米,死库容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356亩。1954年秋龙溪专署水利局勘测设计,同年11月破土清基,1956年3月竣工。工程总投资95万元,其中上级拨款7.8万元,完成土石方9.5万立方米,投入劳力21.1万工日。大坝结构为粘土心墙坝,坝高17.6米,顶宽4米(坝顶高程61.46米),内坡1∶3,初建时迎水坡均为龙箕草护坡。1977年9月,在水库死水位以上全部改为乱石干砌护坡,厚度30厘米,并加3~5厘米碎石垫层厚20厘米,高程砌至59.37米。坝顶布设1道防浪堤,长131米,高1.1米。背水坡1∶2.5,下砌反滤层1道。溢洪道断面为明渠,两边侧墙护砌乱块石,长170米,底宽12.5米,最大过水深0.86米,顶宽58.1米,比降1/100,放水涵洞平管以钢筋砼浇制,直径0.6米,通过流量为每秒0.6立方米,全长97.5米,比降1/100。输水干渠长1.2公里,放水设备砌石卧管1座,分级梯型35孔,级差0.4米,孔径0.32米,启闭方式为葫芦木塞。

布坑水库,位于天宝山布坑村,集雨面积0.75平方公里,上游引水面积3.8平方公里。坝高25.5米,有卧管41孔,总库容154万立方米。有干、支渠18公里,溢洪道135米,灌溉面积达0.20万亩,库区下游为浦林村。该工程于1962年8月动工,1964年2月竣工发挥效益。1986年后,加强库区绿化和综合开发经营取得较好效益。1995年被规划为天宝山生态公园景点之一。

月岭水库,位于天宝山五凤岭附近月岭村,集雨面积0.98平方公里,坝高21米,总库容10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15万亩。该工程1975年动工,因资金、劳力问题而暂停施工,1978年续建,1980年竣工发挥效益。

后房水库, 位于天宝山衍脉的后房农场,集雨面积0.44平方公里,坝高15.2米,总库容120万立方米。该工程1957年兴建,1958年竣工使用。

埔里水库, 位于天宝山,天宝林场场部后山腰埔里村山地,集雨面积0.815平方公里,坝高13米,总库容18万立方米,干支渠长5公里,溢洪道长100米,灌溉面积0.20万亩,库区下游涉及二个村及农场。该工程建于1957年,同年竣工发挥效益。

盘谷水库 ,位于天宝山麓的盘谷村。集雨面积0.25平方公里,坝高15米,总库容13.3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04万亩。该工程1979年动工,1980年9月竣工。库区安全涉及石盘头、黄林二村。

吴门水库, 位于天宝山衍脉的石亭镇鳌门村。集雨面积0.80平方公里,坝高9.7米,总库容78.4万立方米,干、支渠3公里,溢洪道长45米,灌溉面积0.11万亩。1957年8月动工,1958年6月竣工。库区安全涉及鳌门、横官路二村和漳华公路。

后园水库, 位于天宝山边的后园村。集雨面积0.11平方公里,坝高7.1米,总库容14.7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04万亩。1984年兴建,1985年竣工发挥效益。库区安全涉及后园村和村道。

寨林水库, 位于天宝山麓的寨林村山地。集雨面积0.20平方公里,坝高14.42米,总库容20.25万立方米,干、支渠长3公里。涵洞式放水,灌溉面积0.106万亩。1957年兴建,1958年竣工。库区安全涉及寨林、田中央等四村和村道。

官山水库, 位于天宝山下官山果林场,集雨面积0.178平方公里,坝高15.1米,总库容10.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055万亩。该工程原属部队农场,于1956年兴建,1957年竣工,经多次处理渗漏,稳定库容发挥效益。

水电工程

船场溪水电厂(即船场溪二级水电站)。南靖县龙溪专区兴建,地址在船场赤坑口,拦河坝建在合溪口,控制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径流24.3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6.69亿立方米,拦河坝为砌石滚水坝,高13.3米,长134米,正常蓄水库容30万立方米。引水渠道11公里(其中隧道2段共850米),渠道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引水至赤坑口,利用落差94米。主厂房长28.7米,宽22.3米,高21.5米,安装2台各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年发电量8258万千瓦时,年设备利用3300小时。1958年动工,1978年全部建成投产,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3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61万立方米,实际投资1819万元,比预算增加102万元,每千瓦造价727.5元,建筑面积828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4443平方米。

龙山水电站。南靖县兴建,地址在龙山金溪,引用龙山溪支流涵溪水,分4级开发,即二级、三级、四级、五级。1971年4月,四级站率先发电,1972年3月五级站发电,1974年11月三级站发电,1975年7月二级站发电,1990年4~5月五级水电站技改扩建装机1台200千瓦。该站装机9台,容量4800千瓦,总投资310.37万元。设计年发电量1740万千瓦时,1980年4月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

南坑水电站。南靖县兴建,地址在南坑,原称向阳水电站,投产后易名南坑水电站。引用船场溪径流水,集雨面积779平方公里,渠道长10.79公里,利用落差35.2米,流量19.2立方米/秒,装机4台,容量5000千瓦。1976年冬筹建,1982年10月发电。总投资848.86万元。设计年发电量2958万千瓦时,是县办发电最多的水电站,丰水期可以向省电网供电。

南三水电站。南靖县兴建,地址在船场许贯,集雨面积711平方公里,引水隧洞输水量28.34立方米/秒,长1953.45米,洞径2.24米,利用落差33.76米。1986年12月动工兴建,1990年12月建成发电,装机2台,容量8000千瓦,35千伏高压线路1公里,与船场变电站联接并入县网,投资1828.93万元。

斗米三级水电站。南靖县和溪公社兴建,地址在龙山溪支流小村溪百丈磜下,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利用落差125米,为县内落差最大的水电站,流量0.56立方米/秒。1976年3月兴建,1977年10月建成发电,总投资48.9万元,装机3台,容量750千瓦,配80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1台,主开关柜及并车装置3套,架设万伏高压线路2条,总长11公里。

斗米二级水电站。南靖县和溪公社兴建,地址在龙山溪支流小村溪上游东溪板,属小村溪二级站。集雨面积21.4平方公里,渠道长2.5公里。利用落差101米,流量0.666立方米/秒,装机2台,容量500千瓦,1978年11月兴建,1980年12月建成发电,架设3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1公里低压线路,总投资43.79万元。

赤坑口水电站。南靖县船场公社兴建,地址在船场溪支流赤坑下游,集雨面积24平方公里,渠道长3公里,利用落差82米,流量1.5立方米/秒。1976年初动工兴建,1977年10月建成发电。总投资40万元,装机2台,容量800千瓦,分为2个机组。配50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2台,架设6.5公里万伏高压线路,与省属南二水电站联网。

航道航运

西溪航道,

山城溪航道,亦称荆江航道,由船场溪和花山溪在山城龟仔寨汇集而成,流至靖城双溪口注入芗江,全长15.3公里,通航5吨木帆船和汽艇。有山城和靖城2个码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上游建设公路、水电站以及山林滥伐,水土流失严重,航道淤塞日甚。1958~1968年,航管部门组织大规模治理疏浚,但收效甚微。1980年后,仅通木帆船作短途运输。

船场溪航道,通常航道从船场至山城,全程23公里。主要航行排筏,其次小木船。船场明代建1个台阶式小码头,今已废。民国34年(1945年),黄陈脚至船场8.5公里航道淤塞停航。1954~1955年进行过2次疏浚。1957年后,由于兴建船场溪水电厂,航道再次淤塞,虽然又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疏浚,但无济于事,1976年全线停航。

龙山溪航道,明清时期航道由水潮至靖城,全程47公里,通航木帆船和浅水小木船。水潮、龙山、太保、寨口、宝林等地建有小码头。民国时期由于建设漳龙公路,航道日趋淤塞。民国34年,水潮至都美1公里航道停航。1960年都美至龙山15公里航道亦停航。同年12月至1965年3月,航管部门组织100多人疏浚专业队,疏浚龙山至牛崎头航段。维持通航10多年。1980年后,木帆船仅作短途运输。

永丰溪航道,通常航道由深渡至宝林,全程20公里,主要航行排筏,其次小木船。1962年深渡至店头6公里航道淤塞停航。1980年后全线航道停航。

花山溪航道,航道由山城至琯溪,全程15公里,通航木帆船和小汽艇。中途(今汤坑)建有小码头,是主要停靠点,历代都进行过疏浚。此条航道还有1条翠眉至文峰5公里支航道,通航小木船,1971年淤塞停航。

西溪航道

西溪为九龙江水系主要支流,是芗城主要经济航线,其上游有芗江(龙山溪)、永丰溪、船场溪、花山溪等四条航道。芗江为西溪主流,源出于闽西龙岩象溪四旺村,上游诸流在南靖县靖城镇双溪口汇合,东流经芗城区天宝、茶铺、城南、龙海市小港、镇头宫,在三叉河与北溪交汇。双溪口至三叉河长35公里,称西溪,为西溪下游干道(主流总长130公里,流域由西而东)。历史上内地土特产品多在漳州城区集散,由漳州港水运厦门转销国内外。

芗城辖区航道西起天宝镇墨溪,东至城区浦头溪入西溪出口处碧湖港,长12.6公里,为西溪最繁华河段。沿城区南域河段称南门溪,由西而东计有中山桥、漳州战备大桥、东新桥、漳州大桥等四座大桥,辖区河段处于漳州平原低洼地带,河道宽500多米,水势平缓,河床沙洲发育,航道地貌多变。

20世纪30年代,西溪航道水位尚深,以城区漳州港为中心,上游抵南靖县水潮,航道枯水期水深0.6米~1.5米,通航3吨位~6吨位木帆船。下游至石码航道枯水期水深1.5米~3米。全年通航水深1.8米,航行50吨位~60吨位的汽船和木帆船,海水涨潮可抵城区东新桥,厦门汽船和木帆船停泊于桥下码头。民国27年下游河口填筑水下封锁线后,航道淤积年甚一年,海潮影响仅到碧湖,60年代辖区航道枯水期水深0.8米~1.5米,通航20吨以下船舶,乘潮可通航50吨位船舶。1970年,龙海县水利局在漳州港下游11公里的洋西兴建一座拦溪水利闸桥,长684米,设有船闸一孔,长24米,宽10米,此后,西溪航道变化益甚,江心沙洲发育,至70年代,海潮影响仅及镇头宫,辖区航道枯水期沙洲高出船道,水深仅0.4米~0.7米、宽6米~15米。1982年后,全线停航,今仅有一些小船短途运输。

天宝港,位于天宝镇九龙江西溪北岸天宝圩,港以圩为名,是城郊古近代繁华集镇。港域开阔,港岸为自然岸,筑有小码头。西溪上游各线木帆船亦多在港口停靠交易,每逢圩期节日,民商云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有大小木帆船40艘~50艘从事水运。1958年后,陆运发展,水运为车辆运输取代,今港口有古码头可考。

浦头港,芗城古代名港,位于城区东南隅三里处的浦头溪,小船可延伸至城区东门街通广桥,为城区古代民船商艘停泊地之一。港岸东起城郊土坪村渡船头,西至西浦渡(今诗浦村),长里许。往昔港域开阔,水位尚深,可通航大小木帆船。港北岸建一个石踏步码头,可同时停靠三四艘商船作业,为元明清时期漳州城区沟通沿海各地的主要商贸港口,商旅密集,明清时代曾盛极一时。清代后期,港域淤积,航道堵塞,港口淤废,沿岸垦为田园,今有古港遗迹和古码头可考。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