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张尚芳

更新时间:2023-05-05 08:11

郑张尚芳(1933年8月9日—2018年5月19日),本姓郑,原名祥芳,笔名尚芳、方翔,男,汉族,浙江温州人。2018年5月19日晨,因病逝世,享年84岁。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

人物简介

古音专家

郑张尚芳教授原名郑祥芳。高中时改从父母双姓。1952年高中毕业后曾去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班学物探。做过地质部物探队员,当过温州市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文革”中还当了十几年的渔业机械厂工人。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并受到袁家骅、王力、吕叔湘、李荣、王辅世诸先生器重指导,1955至1964发表了拼音及方言等大小文章十来篇。1978年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年获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他的专著主要为《上古音系》,此书纲要已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他还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郑张尚芳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自学成材

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自称是“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他自学成材,成为语言学家并建立上古音体系,受到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被称为“郑张体系”。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主要专著《上古音系》纲要被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职。

出版图书

人物经历

拜访郑张尚芳之前,笔者先在网上输进他的名字查阅相关资料,结果在百度上发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帖子。有网民问:这位语言学家的名字有点古怪,郑张是复姓吗?有人回复: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她姓张,她老公姓郑,女生结婚后把夫姓加在自己姓名前面,这个习惯至今在中国还有保留。比如比较有名的是“范徐丽泰”,她老公就姓范,她自己叫徐丽泰。

满头银发的郑张尚芳听了笔者的转述哈哈一笑,他说,国外也曾有学者误以为他是已婚女士,引用他的论文还用she、her,过后才知道他是主张父母平等自改双姓的。

1933年8月,郑张尚芳出生在龙湾永中街道寺前街北头桥东巷5号,原名郑祥芳。他在中学读书时遇到了5个同名者,高一时发现初中部也有。有人写信忘了分高初中,时常彼此拆了对方的信。于是,他就依父母双姓改名为郑张祥芳,当时他有个笔名叫“尚芳”,后来合起来便成为“郑张尚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张尚芳的父亲是温州瓯江布厂的经条师傅,因参加工潮,被国民党当局作为通缉对象,被迫只身远走他乡。因此,郑张尚芳从小就寄养在永中街道石浦村的外祖父家中。当时,他的外祖父有一本清朝留下来的杂字簿,上面分类记着温州话的生活用字,还分为五谷类、动物类、用具类。这是幼小的郑张尚芳第一次知道温州话的文字表达,从此对方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郑张尚芳的中学是在温州二中读的,初中时(当时称永嘉县中),语文老师鼓励同学搜集谚语丰富词汇,于是他就带头组织了一个谚语兴趣小组温州许多土话很难用汉字记录,除了查字典外,他对无法用汉字记的就试着用拼音记录,迈出了探究克服记录土语难题的第一步,并对如何给方言拼音着了迷。后来,他在温州图书馆找到赵元任撰写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书中记载了一整套用国际音标记录温州方言的方法,从而使他真正摸索到了研究语言的科学道路。

1952年高中毕业后,郑张尚芳曾去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班学物探。做过地质部物探队员,当过温州市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文革”中还当了十几年的渔业机械厂工人,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1955至1964发表了拼音及方言等大小文章10来篇。1978年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从此离开家乡在京专门从事语言学研究。

结交语言大师的传奇故事

由于家庭成分原因,郑张尚芳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但凭着对语言学的热爱,他长期埋头在温州图书馆里坚持自学,后来曾多次自称毕业于“温州图书馆大学”。当然,在他的自学成材道路上,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好多前辈的关爱,如吕叔湘袁家骅王力王辅世李荣等著名语言学大家,屡屡为他答疑解惑。

1962年,当时27岁的郑张尚芳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温州方言记编写计划与音节提纲》寄给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没想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亲自审阅并批准了他的写作计划,考虑到他当时还没有固定职业,语言所还专门汇来100元的纸笔费,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丰厚的稿酬。此外,吕先生还从个人的工资中每月汇给他10元,帮助解决生活问题。

对此,年过七旬的郑张尚芳,至今回想起来还感激不尽。他动情地说,当时吕先生是国际闻名的专家,而他不仅是小字辈,甚至连照面也未曾打过。直到1979年,他去北京修改稿件时,才与吕先生第一次谋面。

郑张尚芳认识王力老师也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当时,王力先生写了《汉语史稿》的语音部分,郑张尚芳对此提了一些意见,并给出一些改动的建议。当年,一个是大学者,一个是无名小卒(民办五马中学教师),没想到,大学者对无名小卒提的意见居然很重视,而且非常欣赏,双方就这样建立了忘年交。

当年,他把研究上古音系的设想寄给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以及民族语言研究所专家王辅世先生求教后,很快收到了回信。王力先生亲笔回信:“我觉得你对音韵学无师自通,是十分难得的。你有许多好意见,歌部当改拟为[ai],你说得很对。”王辅世先生有一次一写就是19页的长信,深情厚意跃然纸上。

大部头著作《上古音系》是郑张尚芳大半辈子的心血凝结。这本书是以1981年《上古音系表解》为基础,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成一系的“上古拟音系统”,并被语言学界所认同、运用,业内称之为“郑张体系”,与此前通行的王力先生体系、李方桂体系并列。

郑张尚芳说,王力先生曾经答应愿意给他写序,可惜《上古音系》2003年出版时,王力先生早已去世了,此书也算是对他的一个纪念。

古代“普通话”盛行河南话

“温州地处浙闽文化的边缘地区,有相当部分人是历朝陆续从福建等地迁移过来的,所以苍南平阳洞头泰顺等地至今仍流行闽南话。”在讲到温州话如何变迁时,郑张尚芳用温州话侃侃而谈。

前不久,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研究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郑张尚芳认为,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按照古音的发音应该是“墙岑萌虐光,捏捷地上箱。”郑张尚芳说,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说当时的“普通话”。比如,孔夫子的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语言,很多弟子就会听不懂。所以,当年的孔夫子就是用雅言与弟子交流的,而雅言就像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郑张尚芳说,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而夏建都在洛阳一带,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不仅今天的普通话里有一些古音的保留,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发音里也有我国古音的保留。”郑张尚芳说,古代我国的很多邻国都学汉字,朝鲜、越南、日本都用汉字教育,他们现在的音一般都保持唐朝的音,还有一些词是汉代的。

那么,为什么直到今天,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种类的方言,尤其是南北方方言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郑张尚芳说,中国的语言方言既有复杂的方面,还有统一的方面,从黑龙江到云南都能通话。复杂的是东南这一带,因为这些地方原来住的是少数民族越族南蛮,学汉语学得不标准,所以形成方言,比较复杂。

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北方人频频南下。有的是汉代来的,有的是晋代来的,有的是宋代来的,不同的时代,北方的语音也在变,到了这里留下来,这个地方的人就留下了当时的发音。比如杭州话,宋室南渡时从宋代汴梁(开封)迁过来的,就把开封话带过来,然后跟土话结合形成的,里头有大量边音“儿”尾词。

郑张尚芳说,今天的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是清代的语音。北京话的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以后把原驻民赶到了外城,旗人住内城。因此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听东北话声调就比天津话还更近北京些。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直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召开文字改革会议、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后才确定下来。

创新是自学的重要努力方向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郑张尚芳靠自学成材,最终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92年美国著名语言学专家王士元主编的《汉语言的祖先》是一本很权威的汉语史著作,书中选登了被学界称为是代表20世纪后半叶国际历史语言比较学汉语史研究一流水平的学者论文,其中中国大陆仅三名学者入选,而这三位学者全都是温州人。他们是郑张尚芳、潘悟云游汝杰

当年为了研究温州话,郑张尚芳经常在温州街头听别人争吵,并当场将吵架的口语记录成卡片。他说,这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66年,他积累了俚语方言卡片3万多张,同时搜集到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资料达64种。遗憾的是,其中一半书籍在“文革”中被人抄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为了研究温州方言,郑张尚芳自学了朝鲜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日语和我国藏、苗、壮等少数民族语言基本词汇资料。他说,虽然不能完整地说出这些语言的句子,但可以看懂需用的资料,从而进行几种语言之间的比较。

纵观海内外语言学者,郑张尚芳的学历可以说是最低的,不但没念研究生,连大学本科也没念过。回顾30来年的刻苦自学,他说,自学者光靠刻苦是不够的,还要耐得住寂寞。为了自学钻研温州方言,他先后以义务工、合同工的身份两进温州市图书馆,一共干了五年时间。正是有了这些扎实基础,他才能破格考取我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语言研究所一名的研究员,最终成为享受政府终身津贴的语言学专家。

“做学问首先要确立志向,年轻人如果能考上高等院校更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追求志向不断努力,靠自学同样能取得成功。”郑张尚芳认为,做学问有很多种方法,自学有自学的长处,因为自学没有师承,可以不受老师的影响局限,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当然,很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如果没有创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将一事无成,因此创新是自学者的重要努力方向。

其实,温州人的身上就有一种十分难得的创新精神。温州人办企业,靠的就是创新精神,温州人做学问靠得也是创新精神。从这一点来说,两者有触类旁通之处。

郑张尚芳在自学成材的道路上,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他留给我们的人生财富不仅是学术成就,更是一种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