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曼蛙

更新时间:2024-06-26 19:16

金色曼蛙(学名:Mantella aurantiaca),又称为马达加斯加金曼蛙,是曼蛙科、曼蛙属下的一种动物。体长2-3厘米,寿命25年左右。该物种拥有明亮的橙色、红色或黄色皮肤,幼蛙呈绿色及黑色,有毒性。它的眼睛是黑色的,具有水平瞳孔,吻端尖,身体细长,手臂纤细,有些金色曼蛙的后腿内侧还有红色标记。手指和脚趾上带有吸盘的金色曼蛙腿很短,且没有蹼趾。

动物学史

金色曼蛙具有鲜艳的的颜色,有毒,白天活动。与中美洲、南美洲的毒箭蛙相似。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物种并没有关联。这种相似性是生物学家称之为紧急进化的例子——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种不是因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是通过自然选择(最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生存)形成非常相似的形态。曼蛙科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还不明了,一些专家将它们归入蛙科,另一些专家建议自成一科,即曼蛙科。

金色曼蛙原本归类为曼蛙的花色变异,1996年独立出来,是体形最小的一种。有橘红色、深红色及黄绿色,与曼蛙最大的差异在于耳部为黑色,眼部交圆,皮肤表面呈颗粒状(曼蛙皮肤平滑),公蛙体色较母蛙艳丽。

形态特征

金色曼蛙大约2-3厘米长,寿命25年左右,拥有明亮的橙色、红色或黄色皮肤,幼蛙呈绿色及黑色,有毒性。它的眼睛是黑色的,具有水平瞳孔,吻端尖,身体细长,手臂纤细,有些金色曼蛙的后腿内侧还有红色标记。手指和脚趾上带有吸盘的金色曼蛙腿很短,但和多数两栖动物不一样,且没有蹼趾。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金色曼蛙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南的雨林及其他潮湿地区,他们喜欢那些围绕在低洼、泥泞的沼塘边,由断枝落叶堆起的小垛。不同于其他一些曼蛙,金色曼蛙更倾向于陆地,它们把窝建在陆地上。金色曼蛙仅是主要和次要雨林的陆生物种,通常在潮湿的沼泽地区发现,通常与露兜树属(Pandanus)森林有关。 卵被放置在地面上,幼虫被雨水冲入沼泽,临时池塘和被洪水淹没的森林中,并在那里进一步生长。

生活习性

金色曼蛙大多数分布在900米的山区森林中,通常在26℃以下比较能够正常生长,湿度70%以上。金色曼蛙属于群居动物,雄性和雌性的比率大约是2比1。它们在日间活动,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食物。在繁殖的季节里,雄性曼蛙变的非常具有攻击性,将会与任何闯入其领地的同类发生争斗。

金色曼蛙以昆虫为食,食物通常包括白蚁、蚂蚁、果蝇,它们会吃任何能塞得进嘴的昆虫。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蛇类和鸟类是金色曼蛙的天敌,尽管它们所展现的保护色非常有效的警告着任何想捕食它们的敌人。

分布范围

现存:该物种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中东部非常小的区域,以Torotorofotsy地区(安达西贝西北约7km)和萨马里拉那河的安德罗梅纳森林为中心。 该物种也在摩拉曼加北部和南部的一些森林中有小范围的分布。海拔高度约为920-960米。

繁殖方式

金色曼蛙需要再湿润的条件下繁殖,在雨季进行交配。雄性通过一种类似于蟋蟀的民叫声召唤雌性。这种声音由一连串的音符组成,每组三声。当雌性响应之后,雄性会短暂地抱住雌性。在此期间,雌性在潮湿的土壤凹槽中产卵。有人认为这种交配是插入式的,但交配过程还没有被仔细研究过。

卵呈白色,每窝大约20-75枚。14天后孵化,蝌蚪从地下冒出,爬向附近的水池。在水池中它们完成发育,两个月后变成小蛙。与成年之后的鲜艳颜色不同,幼蛙呈暗绿色。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极危(CR)。

濒危原因

该物种仅限于一片被退化土地包围的森林碎片,剩余的森林正受到自给农业、木材采伐、火灾和人类住宅区扩大的威胁。 最近的调查表明,该物种发生的所有地区的栖息地都在退化,并且在2001年,Torotorofotsy地区仍有大量合适的栖息地受到大火的影响(尽管三年之后,该物种在受影响地区仍然很常见)。 但是,该物种的剩余生境现在已经严重分散。为商业和私人目的而过度收集也有可能构成威胁,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收集尚未对其种群产生明显影响。

种群现状

由于森林大火和乱砍滥伐,金色曼蛙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数量锐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