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更新时间:2024-03-28 17:44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名号翻译

汉传佛教的阿弥陀佛,有两个名字:

无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构词为amita-ābha(光明)

无量寿佛,梵文amitāyus,构词为amita-āyus(寿命)

amita原意为不可数,经文意思为无极,无尽,无量。

阿弥陀佛,不是由梵语而来,是阿弥陀婆耶或阿弥陀庾斯的简化。

也有简化为弥陀佛(mita-buddha),阿弥陀(amita),弥陀(mita)。

但简化后的汉文,在梵文中却是另外的原意。

阿弥陀,amita 无量;阿弥陀佛 amita buddha 意为无量佛。

弥陀,mita 可量;弥陀佛 mita buddha,意为可量佛。

阿,梵文a ,表否定。

名号解释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阿弥陀”,其意义依据梵文和佛典,有通义和别义两种。

通义

【无量】阿弥陀,梵语amita,译为无量。无量是阿弥陀的根本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①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能含摄一切功德。不但佛的光明和寿命无量,佛的智慧愿力神通等一切都无量。②无量指一切,即无量无数佛,阿弥陀佛即代表无量诸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成就时,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即观十方一切佛;《般舟三昧经》说念佛三昧成就时,能见诸佛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圆满平等不二。而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此名表显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经赞叹阿弥陀佛,等于赞叹一切佛,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义理。但并不认为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为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是没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别义

【无量光】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bha─amitābha,义为无量光,这是阿弥陀佛的一名。①无量光的遍满:光明象征快乐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圆满无所不知,犹如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说法前放光无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②无量光的归藏: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没有了,而是一切光明归藏,明日的太阳东升即依此为本而显现。佛法以寂灭为本性,于空寂无生中起无边化用。落日也是这样,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极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法,第一观是落日观,从此逐次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即依此显现。《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

【无量寿】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yus─amitāyus,义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名。大乘经说:佛常住涅槃,涅槃并非灰身泯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佛的常住和无量寿是诸佛共通的。阿弥陀佛在竺法护翻译以下,都作“无量寿佛”。印顺法师认为,慧光普照,对于世间众生来说,不如寿命无量。因为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共同仰望的。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的寿命竖穷三际。此表一切诸佛的共德。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

相关经典

大乘经广说十方诸佛净土,但着重于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谓“诸经所赞,尽在弥陀”。

阿弥陀净土,被认为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归结 。由此汉传佛教也特别宏扬西方净土。

造像设定

显宗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的造像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与愿印,左手持莲华。手作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阿弥陀佛能与愿众生;手持莲华,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胎生,而是莲华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莲华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修念佛生净土即化生莲华。阿弥陀佛以莲华接引众生来住此国佛刹。

密教中,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妙观察智,名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受用智慧身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身黄金色,结入定印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无量寿如来,居中台八叶院之西方,身白黄色或真金色,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的莲花。

后期的密教,有关于阿弥陀佛手印印相的流传,因为并非见于经藏,所以说法不一。

本缘背景

法华经》载:阿弥陀佛、阿閦佛释迦佛,过去世皆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华经而成就。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其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则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其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空王佛门下有四比丘,阿弥陀佛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生于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为殊胜妙颜,子为月明。

《济诸方等学经》载:在离垢成就功称如来至真等正觉在世时,阿弥陀佛前世为净命比丘,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净法比丘。净法比丘一心宣扬空法,毁谤净命比丘而堕地狱。故释迦牟尼五浊恶世成道,阿弥陀佛在净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持火之子,在宝功德威宿劫王如来门下,修入无边门陀罗尼而成就。

《觉智方广经》载:过去高显如来门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为轻慢甚深法,将投胎至长寿天。高显如来以神通发现,这名比丘因在长寿天中无法修行,命终后将坠阿鼻地狱,之后投生人世也将会聋哑,无法修行。高显如来以化身于多生中教导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显如来即是现在现一切义如来,这位比丘则是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过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功德成就

树立宏大誓愿

大乘经说庄严净土,是菩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的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所发愿成就的。《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立下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关于阿弥陀佛所立大愿,大乘佛经有若干版本。曹魏本《无量寿经》,因为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现今流通最广。

创造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主要有三点:

成就庄严功德

阿弥陀佛以宏大愿力,实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净土佛菩萨的依正庄严功德。依正庄严功德中,净土庄严功德是依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和彼诸菩萨庄严功德是正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依正庄严,依世亲菩萨所造《往生论》及其偈颂,恭辑于下:

教义——念佛往生

往生的等级资格

根据《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说明,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和资格条件。

往生的法门要义

【经典开示的往生法门】

⒈《般舟三昧经》以观西方无量佛为方便 ,而能见十方无量佛。因佛身相好和净土世界庄严并非一般众生的现前境界,故需因名思义专心系念,从而使观境明显现前。通过念慧相应,安住所缘,若达到“心一境性”──定,则念佛三昧成就,从而得见十方无量佛 。但是得念佛三昧并非得天眼,也并没到达佛国,而是在三昧中见佛的幻相,并可与佛相互问答。通过一切法性空”得“空三昧”,而可往生净土,属于念佛法身或实相念佛。般舟三昧法门结合了大乘般若思想,注重依靠自力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必须靠念佛三昧才能往生,为利根上机所修。该法门为慧远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所推崇,但现今一般净土行者均已废弃不用;印顺法师认为,般舟三昧法门虽不太容易,但却是求生西方净土的根本法门。

⒉《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此经先说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构建净土,再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后论三辈往生明示往生的条件和方法。此经说,三辈人往生的根本条件是念佛和发愿,不念佛不发愿便不会往生。《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都不是口头称念,而三品人往生的根本因都是念佛和发愿。此外,《般舟三昧经》的往生仅限于定心见佛的“念佛三昧”,而《无量寿经》则放宽条件,可以散心,但也要一心净念相续。

⒊《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对净土宗影响巨大。此经开宗明义说,往生净土必须有三种净业福德的积累: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经在禅观上提出十六个观想次第,观阿弥陀佛及净土的种种庄严。首先是落日观,再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是从观色身相好到观功德法身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此经也说明了“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

⒋《普贤行愿品》也说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并没有提到念佛,而是在品末说,如果以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大乘佛教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别中,属于“易行道”。

⒌《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中往生净土的法门还有持咒,和密宗比较接近。经中说除了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门外,又加以十日十夜持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一般还有在念佛后加念往生咒的,西藏喇嘛教还有弥陀与“长寿法”合修。

祖师提倡的念佛方法

念佛三昧的理论和方法】

有关念佛三昧的经论很多,如《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智顗《五方便念佛门》、圭峰宗密大师《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安乐集》卷下、《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修念佛三昧应具备:①有定处和定期;②信愿往生;③至诚心念佛不断。

念佛三昧的方法次第为:①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②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众中说法。③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想,佛国净土,依正庄严,佛菩萨众,悲智解脱,功德法身。④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于相,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初修一般从称名起修,若身心安稳则深层进修,至实相念佛则相当于禅宗明心见性

智顗和蕅益大师都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首。蕅益大师认为,卢山派念佛是念他佛,达摩所传禅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寿派是理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师并没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而是综合禅宗和净土宗做整合融会。

莲池大师将念佛三昧视为净土宗的圣教根本,他将持名念佛分作出声念的明持,无声的默持和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刚持)。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并将执持分为“忆念无间”的事持和“体究无间”的理持两种。莲池大师认为,执持至极可以达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蕅益大师也将“执持名号”分为事持和理持两种层次,他认为:事持并没有达到《观无量寿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弥陀佛即心本具为心所造,并且以心所具的名号来作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认为体究参究念佛只是摄禅归净的方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