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韦

更新时间:2024-04-19 08:51

陆志韦(1894年2月5日-1970年11月21日),原名陆保琦,出生于浙江湖州乌程县(今吴兴县)南浔镇。语言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音韵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894年2月5日,陆志韦出生于浙江湖州乌程县(今吴兴县)南浔镇。

1907年,入读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1910年年—1913年,就读于东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1916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入读于范德比尔特大学

1917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生理学部心理学系。

192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任东南大学心理系主任。

1927年,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

1933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深造。

1934年起,历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

1952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0年11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陆志韦长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以及比奈测验等心理学工作。

陆志韦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涉及到音韵学与语法学。20世纪30年代,他致力于评判、修正和补充高氏的中古音学说,参考汉语方言及异国译音,采用现代数理语言学方法,根据统计学上的概率关系,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广韵》声类进行详细论述和证明。用概率统计方法研究《诗经》,进而研究上古音系。另研究古代官话语音等。

陆志韦还致力于汉语词汇、语法之研究,提出之“同形替代法”定义了“单音词”,然后进行归类,计分名词、变化词、形容词、指代词、助名词、副词、作用词、虚字、杂词九类词及其附类等。利用自创之“扩展法”在多音结构中区分词与词组,使中国的语法研究摆脱单凭“意义”“语感”“直觉”等传统做法,使语法研究更具科学性。

1946年—1948年,陆志韦在《燕京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官话语音史的论文9篇,如“释中原音韵”“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等,其主要著作有《古音说略》《汉语的浊声母》《诗韵谱》《说文解字读若音订》《古官话语音史论文九篇》《汉语的并立四字格》等。

人才培养

1920年,陆志韦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与陈鹤琴、廖世承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系。

陆志韦讲授的课程有“生理心理学”“系统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宗教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大纲”“心理学之生理基本”等。

陆志韦对语言学的研究生讲课,提出问题,开出论著索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之途径,学生提出问题,他也不是立即正面回答,而是不断向学生反问很多问题,在反问中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陆志韦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俞敏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陆志韦学识渊博,在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上造诣很深,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是中国心理学开创者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学者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评)

“陆志韦是公认为的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创建东南大学和燕京大学的两个心理学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东南大学校友总会评)

“陆志韦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中国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学识渊博、锐意创新、注重实证,为中国的心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陆志韦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擅、博古通今,且具诗人气质的学者,其学术背景、治学理念乃至行文风格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评)

“陆志韦学识广泛,兴趣广博,他不仅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既能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又能不断创新,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文体革新的推动者,新诗的开路先锋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