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话

更新时间:2024-06-04 15:37

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广府人、客家人称海陆丰人“福佬”,称当地方言为福佬话(学老话)。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定义

过去被其他方言区的人称为“福佬话”,或称“河洛话”,现在都称为潮汕话,属闽南语系。所谓“河洛话”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是从前中原战乱民族大迁移时,从河南洛水一带讲中原古音的移民带来南方福建,然后又迁来广东东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人称这种移民为“河洛人”,其方言移为“河洛话”。另一说法,认为广东东部(还有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的人讲的方言叫“福佬话”,意思是,这些方言区的人是从福建移民来的,意即“福建佬”,故称“福佬人”,其方言称为“福佬话”。

由于年代久远,潮汕话跟其他语系(方言)的融合,以及各个地区语言的发展,因此现在的潮汕话(福佬话)比较复杂,譬如潮汕地区和海陆丰地区的话就有很多差别,其他方言地区的人,总感到“福佬话”难学,所谓“福佬福佬,学到老”。情况确是如此。由于潮汕话中部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分离,很多人口头这么说,但不知原来怎样写,因为潮汕话(特别是海陆丰话)还保留着一些中原古音,如海丰人叫“盆”一类的器皿称为“簋”(音轨),这是典型的古汉字。当然现在海丰人所叫的“簋”,在造型和底质方面,跟古代有很多不同,但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另外,潮汕话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两个音节念成一个音节,即所谓合音词,并且由好事者创造的生造字,其他方言区的人看不懂,就是潮汕方言区的人也看不懂的。还有,原有的中原古音(过去称为官话,或叫“正音”,俗称“孔子正”)但年代久远,已发生变化,也不知怎样写。所以对这些所谓“有音无字”的部分词语,试图加以考证——当然是浅薄的,这对方言地区年青一代的人来说——特别是中小学生,尤有必要,同时对纯正与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或许有些帮助。

文化解析

福佬话也叫学佬话,或河洛话。河洛话也就是黄河与洛水之间的话,作为“中原遗音”,与普通话相比福佬话保留有较多古汉语成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

福佬人

鹤佬人,又称「河洛人」、「福佬人」、「闽南人」、或「台湾人」等,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也是通称的「台湾四大族群」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

鹤佬人,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在移民初期,漳、泉之间时有械斗,则都自称为「本省人」、「福佬人」、或「台湾人,不再区分漳泉。在习惯上,Hō-ló自称为「台湾人」,客家人往往认为这个语汇太具扩张性。一般的客家人则是将Hō-ló称之为「Ho̍k-ló-ngìn」,汉字偶而根据客语音写「学佬」或「学老人」。在过去,台湾官方喜欢用「闽南人」或「河洛人」来称呼这个族群,带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音。本文追随施正锋(1997,99)的用法,将Ho-lo的汉字以较为中性的「鹤佬人」来表示,借其音而不计较其义。

以语言来说,各地的鹤佬人都说近似厦门话的鹤佬话,各地虽有些微的口音之别,但都可以沟通(王明珂 1994,254)。(这是因为厦门话同样是漳泉混合语。)鹤佬人是台湾人数最多的族群,根据黄宣范(1995,21)的看法,其占台湾总人口的比例达73.3%。

关于「Hō-ló」这个名词的说明

「鹤佬」这一个词汇,事实上是「Hō-ló」这个音的翻译字。关于这个音相对应的汉字是什么、是否有固有汉字,学界还一直在争议当中。基本上,「Hō-ló」指的是一种语言的名称,也顺便指涉讲这种语言的人群。

连横将这个音翻译为「河洛」,并认为「Hō-ló」是「河洛」二字的讹音(见洪惟仁 1987,131)。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河洛」这个语汇也得到台湾官方的喜爱,因为这个字所影射的,是这个语言和这群人是从中原的「河洛地区」南迁而来的,比较符合国民党自认为是中国正统的心态。此外,国民党官方也喜欢将这个语言称之为「闽南语」、将这群人称之为「闽南人」,因为这样也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意。然而,根据洪惟仁(1987,131)从语音学上的考证,他却不认为「Hō-ló」这个音等同于「河洛」(hô-lo̍k),因为「洛」字属于入声字 (lo̍k),而「ló」则是上声。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雷州话、海南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方言区

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为例。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 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

闽方言完成时态潮州话

闽方言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闽方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